【綠經濟】台灣的在地經濟課題(四):放眼國際不是放眼中國 | 環境資訊中心
綠經濟

【綠經濟】台灣的在地經濟課題(四):放眼國際不是放眼中國

2015年04月22日
口述:彭明輝;整理: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全世界最值錢的品牌叫可口可樂,麥當勞排名第7,刮鬍刀排名16,NIKE排名26,IKEA排名28,家樂氏排名29。建立品牌的概念是創意,不見得是高科技。全世界最賺錢的專利叫做迴紋針,發明的人是個不識字的老太婆。全世界最偉大的創造叫做相對論,到現在沒有賺過一毛錢。

要建立品牌,台灣必須要找到對的市場。我們過去的市場都在歐美,歐美不在乎台灣的品牌。但如果我們到新興國家,我們就有機會建立品牌,因為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地方機會最大。

彭明輝認為台灣不該只聚焦中國市場。世界國家地圖,作者:Pillow lin;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金融風暴造成了全球經濟衰退,2009開始反彈,2013開始連續三季重新成長,這一個新的階段的成長率,50%來自於中國,30%來自於其它新興國家,剩下的20%來自於OECD的國家,而歐洲到現在經濟成長率只有略高於零。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

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已經超過60%,不可以再把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中國經濟的不穩定性很高,隨時會泡沫化,60%的經濟依賴已經非常危險,台灣卻還想簽ECFA。其實我們的機會在中南半島。我們一直埋怨台灣的市場太小,我們只有2300萬人,但我們不需要賣給全世界,我們只要小小的市場,大到夠養活2300萬人就好了。

馬來西亞的華人佔人口比例不高,但是掌握的經濟大權卻很大。馬來西亞經濟的命脈掌握在華僑手裡,而這些華僑有一半是留學英國,還有一半是留學台灣的。留學台灣的這些僑生到今天都對台灣很懷念,其中一個跟我講,他一直懷念在台灣的歲月。安心、有文化。在馬來西亞的華僑的心目中,台灣是個進步的國家。他們跟留英的那一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你說,我們有沒有機會在馬來西亞建立品牌?但是我們一直沒有積極的去打開這個市場。

我們要建立品牌,中國確實很有機會,但我們要小心分配。擴大大陸市場的前提,是要維持對它的經濟依賴不要超過60%。台灣的兩岸政策,應該以全球市場為基礎,在走向全球市場的同時走向大陸。在大陸的市場擴大多少,你就必須在別的地方擴大多少。可是藍綠想的都是去大陸就好了,別的地方就不用再去了。

為什麼一定要ECFA?因為大家以為改善生活只有一條路:GDP成長。

為什麼追求GDP?

GDP要成長就要出口成長,就要擴大大陸的市場,要降低貿易的成本,所以就要先跟大陸簽ECFA。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所得已經2萬美金了。如果是用購買力來算,已經超過日本了。所以我常常跟朋友講,台灣可以追求經濟零成長,因為我們已經賺很多了,我們的問題是有錢不會花。台灣人必須想清楚GDP到底用來做什麼?不該是讓有工作的人累得要死,沒工作的人焦慮得要死。

其實只要適切改善城鄉差距和城市環境品質,我們的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跟GDP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只要縮小貧富差距,我們的內需市場就自然會成長,對出口成長的依賴就會減少,照樣也可以促成GDP成長。我們只要改善住宅政策,讓大家不要負擔高房價,支出減少,所得不變,國民可支配的所得就會成長。所以要改善生活品質有這麼多條路,我們卻一直只靠一條GDP成長的路。

直線性的思維,不懂得縱觀全局、完整配套是台灣很大的問題。台灣今天的瓶頸、社會問題等,通通都是單點思考、直線思考,沒有能力做宏觀的全局性考量,和全局性的完整配套。即使想要出口成長,也不是只有中國,還可以擴及歐美。擴大到歐美市場的辦法是技術升級,因為技術升級,成本比他們低,就有潛力取代歐美的企業。

日本的人口是台灣的10倍,台灣只要有能力打敗日本底層10%的企業,我們就可以養活2300萬人,夠不夠簡單?全台灣人合起來一定可以贏過日本最弱的10%。我們一直沒有弄清楚自己是誰,所以我們一直傻傻的和全美最強的企業結盟,那當然只能做代工。

我們可以用技術升級擴大歐美市場,可以建立品牌擴大新興市場。再舉一個例子,印尼男人的最大的夢想,是要一輛機車,正好全世界機車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叫台灣。市場一直都在,但我們一直沒有用全球視野看台灣最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

更可怕的是,政府的產業政策是被財團牽著鼻子走,企業的想法是要市場擴張,賣既有的產品,技術不要升級,不用改變不用增加成本。我們的問題根本都在自己沒有能力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現在問題更嚴重,因為報紙已經虛擬化,雖然有大眾媒體,但其實都叫社群傳播。年輕人只看臉書跟LINE。臉書的訊息非常短、非常淺、非常情緒化。台灣人正在被淺層思考取代,這是非常大的危機,它會使得台灣人更加喪失縱觀全局、完整配套的能力。

無法逃避的政治問題

我們非常多的問題,最後都要回歸到政治問題。理想上,政府應該要集中財務,運用公權力建立制度和立法來創造有利於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政府的稅制要量能課稅,支出要有利於公平競爭。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市場會產生優勝劣敗的機制;如果市場沒有發揮優勝劣敗的特質,那麼市場的價值等於零。優勝劣敗自動把不好的淘汰掉,所以產業的體質會愈來愈強。

但是企業會一直嘗試著通過選舉、政治獻金購買政府,以便讓政府的政治跟立法對特定企業有利。企業一定會通過官商勾結的手段去操縱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扭曲競爭,使得優敗劣勝。市場是否具備公平競爭的環境,是看政府有沒有被綁架,看制度與立法是否公平、稅收與支出是否公平。要讓政府不被綁架,只能通過公共部門領域和第三部門來監督政府。所以其實這是一個公民團體與企業永遠的競爭關係──它們在競爭對政府的影響力。台灣沒有這個民主素養,一直以為民主的意思是選一個神,以便我們大家可以安睡,以致頂層1%的人可以綁架99%的人、欺負大家。為什麼一個頂新可以讓我們吃這麼多年的餿水油?因為頂層1%集中錢和資源,有效的綁架政府,剩下的99%是一盤散沙。

靠一盤散沙的公民對抗企業注定要失敗,因為現在的民主制度已經過時,是有問題的,這是啟蒙運動的時候設計的。當時只有手工業者,沒有企業,所以沒有手工業者可以綁架政府,只要妥善制衡就可以有效規範。

我們需要NGO

今天的企業這麼大,單靠政府制衡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有組織的公民行動來對抗有組織的企業,也就是非政府、非營利組織NGO。NGO必須發達才有能力監督政府,才有能力分辨政府的政策良莠對錯,也才有辦法組織選民進行反對。台灣真正的希望是堅強、成熟、愈來愈有力量的NGO,而不是柯P,不是賴清德,不是蔡英文,不是彭明輝,不是任何一個神,不是選賢與能,不是政策制衡而已。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才是我們大家的未來。

實現綠經濟有一個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且必須落實的手段──NGO。我一直鼓勵大家好好支持NGO,不要用志工、義工的心態去NGO掃掃地、撿撿垃圾。今天這個官商勾結的政府是我們這一代留給下一代的。我們必須要有點志氣,在我們死以前必須負起責任,去培植NGO團體。我們除了留給下一代官商勾結的社會,我們必須想辦法留給下一代一些愈來愈有能力和這個官商勾結抗衡的NGO。這是我今天帶給各位的演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