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黑琵守護與社區發展 護茄青向SAVE學習另類方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兼顧黑琵守護與社區發展 護茄青向SAVE學習另類方案

2015年04月28日
本報2015年4月28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今年出現在高雄茄萣濕地的黑面琵鷺數量突破250隻,吸引大批賞鳥人潮湧入茄萣,成為新興賞鳥景點,然而去年7月通過環評的1-4道路工程卻為這個國際瀕危候鳥的棲地帶來難以預料的險境。

茄萣黑面琵鷺(茄萣生態文化協會提供)

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SAVE Internationl)日前來台進行年度訪調,創辦人赫斯特(Randy Hester)及成員此行最重要的行程就是走訪茄萣濕地,為在地青年團體舉辦行動工作坊,分享國際黑琵的保育經驗和系統工作,培力茄萣青年及參與的學生了解社區議題操作、溝通技巧及組織社區的方法,希望能夠尋求茄萣地方的共同發展願景。

在柏克萊大學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學系任教的赫斯特表示,茄萣濕地的重要性不只是區域性,而是攸關全國的。如果思考10年後的經濟利益,保護濕地發展文化和生態旅遊,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會勝過開闢一條穿越濕地的馬路。

黑琵守護經驗  從反濱南到發展生態旅遊

在25、26日舉行的茄萣行動工作坊,參與的青年包括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學生,以及東京工業大學學生,他們分組進行茄萣地區的旅遊資源調查,並透過課程和實際操作,為茄萣發展文化生態旅遊提出具體規劃方案。

赫斯特分享SAVE自1997年開始,為了搶救黑面琵鷺在台灣的棲地與在地社區合作進行的各種行動計畫。他表示,國際保育的科學知識必須與在地的生活經驗結合,進行棲地調查和對地方資源了解,才能提出有別於政府工業開發的替代方案。

過去反濱南工業區的成功經驗,就是透過與在地居民的合作,規劃出能讓漁民獲利又可保護黑琵棲地的另類發展計畫,居民也把保護黑琵融入他們的生活和信仰之中。讓一度僅剩500隻的黑面琵鷺,如今有超過3000隻的保育成果。

參與式設計  為茄萣生態旅遊找出可行性方案

茄萣市區和茄萣濕地空拍圖,點圖可放大。

工作坊也規劃了參與式設計課程,SAVE創辦人之一麥納莉(Marcia MacNally)教學員如何利用訪調資料和納入居民的參與,規劃出對當地最有利又富特色的設計方案,為社區文化生態旅遊找出可行性。

課堂上,學員分享前一日進行的社區訪調資料,過去稱為蟯港內海的茄萣,歷經製鹽產業和海港發展,目前除了有生態資源豐富的濕地,包括海洋文化、海產美食、宗教信仰、陣頭傳藝、地區小吃等特色,在學員的訪調之下,一一呈現出來。利用這些資料,他們歸納出對外地遊客有吸引力的地方,畫出茄萣生態旅遊地圖。

赫斯特指出,台灣的觀光現象是,容易受一個新興的硬體建設吸引而湧入大量觀光人潮,但是這些觀光景點也很快會隨著人潮散去而沒落,例如過去七股鹽山和現在的水晶教堂。但是生態旅遊所要推廣的,是介紹深具在地傳統和文化的特色,應教育大家去欣賞真正的在地自然特色,而不是刻意建造的人工景點。在地居民也能因為分享這些獨有的生活智慧而獲得利益。

他認為,茄萣有機會發展成國際生態旅遊景點,政府應把興建道路的經費省下來,用於生態旅遊規劃和旅遊導覽中心的設置,並且支持地方民眾透過生態旅遊來賺錢,讓社區整體經濟獲得發展,而非用道路興建工程僅圖利部份人士。他說,這也是本次工作坊的重點,希望透過教學傳承,讓在地青年組織學習,為社區發展思索另類方向。

SAVE茄萣行動工作坊

護茄青:為茄萣的發展尋找另一種可能

守護茄萣青年聯盟表示,SAVE的經驗讓他們學習到組織和規劃技術的實際操作,儘管高雄市政府對於茄萣濕地的保育地位不太重視,透過工作坊的學習,他們希望為茄萣的發展尋找另一種可能。護茄青李至堉表示,過去只專注在濕地議題上忽略了社區的需要,未來要把整個茄萣地區的發展都考慮在內,也要讓更多青年加入社區發展的討論和行動。

台灣濕地保育聯盟秘書長謝宜臻帶屏東大學學生參與這次行動工作坊,她指出,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面臨世代傳承,SAVE藉此機會讓年輕一代學習過去經驗,對保育議題有更廣泛的面向思考。這次工作坊從帶動茄萣發展的角度去切入,希望讓大家看到地方發展有各種不同的機會,減少對道路開發的依賴,讓社區發展有更多的選項。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