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泥壺裡的秘密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泥壺裡的秘密

2015年06月14日
作者:李鍾旻

※ 本文節錄自《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作者李鍾旻是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碩士,曾任「科學月刊」主編、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編輯。常年從事生態觀察與科普寫作,也是環境資訊中心生物簡介專欄長期合作的作者,這次將多年的觀察紀錄累積成書,環資小編們也感到與有榮焉呢。

「蜾蠃」(ㄍㄨㄛˇ ㄌㄨㄛˇ)這個名詞應該不算常見,看起來似乎不容易記住,且讀音也很特殊。不過,可能有人曾在文言文裡讀過這兩個字,因為此名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被中國人所使用。蜾蠃指的是胡蜂科蜾臝亞科的一群昆蟲,由於牠們有造泥巢的習性,因此牠們也被稱為「泥壺蜂」。

虎斑泥胡蜂(Phimenes flavopitus formosanus)在溼地上吸水。虎斑泥壺蜂又稱虎斑細腰蜂贏,是低海拔常見的泥壺蜂,通常再靠近山區的地方特別容易見到。攝影:李鍾旻。圖片提供:天下文化

許多泥壺蜂的巢是用泥土作成的,外觀就像個陶壺,是牠們生長階段所居住的地方。裡頭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又有一層泥製屏障,看起來既安全又舒適。不過也有一些例外,由於泥壺蜂的種類繁多且行為多樣,也有部分種類的巢並非單純的泥巢形式,而是將巢築在枯竹、枯木等植物體中。

泥壺蜂的「養子」?

古人觀察泥壺蜂的泥巢,發現泥壺蜂常會把蛾類的幼蟲給「帶回家」,也就是攜回自己的巢穴裡。然而一段時間後,泥巢中鑽出的卻不再是毛毛蟲,而是新生的泥壺蜂。因此當時的人以為泥壺蜂本身是不產子的,而是把非親生的螟蛉視同己出,在泥巢中悉心哺育養大,最後受到調教的毛毛蟲將長成泥壺蜂的模樣。

因此,在詩經的「小雅.小苑」中便有這麼一段記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意思就是說,泥胡蜂載負著螟蛉,回到自己所築的泥巢裡。這裡「螟蛉」所指的,即是某些蛾類的幼蟲。也由於古人認為蜾蠃有養育螟蛉的習性,因此「螟蛉」這兩的字的詞意也被延伸為養子的代名詞。

事情真的是如前人所推測的那樣嗎?這樣的觀念,如果以現今我們的角度來看,當然違背生物成長的常理,畢竟一種生物在經過悉心調教後轉變為另一種生物,終究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將虎斑泥壺蜂的空巢剖開,可以看出這個巢共有五個蜂室。左側兩個蜂室的主人已成功羽化,右側三個蜂室的主人則遭天敵寄生而滅頂,蜂室內留下的是幼蟲殘骸及疑似寄生蠅蛹殼。攝影:李鍾旻。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位學者陶弘景對泥壺蜂進行仔細的觀察,才揭開了真相。陶弘景找來了一個泥壺蜂的泥巢,經過行為的觀察,並將巢剝開探究,他發現到,泥壺蜂將非己所生的蛾類幼蟲帶回巢,並非是要養育牠們,而是將之放置於巢中,要把這蛾類幼蟲囤積起來作為食物,藉以餵養自己的後代。所以說,最初古人所推論的泥胡蜂養育螟蛉,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是泥胡蜂把螟蛉當作子女的糧食。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

作 者:李鍾旻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5/20
ISBN:9789863207160

大多數生活於都會環境的人們,可能除了蝴蝶、甲蟲等明星昆蟲物種之外,往往對許多生活於周遭的常見昆蟲視而不見。本書是第一本以台灣都會環境為出發點的昆蟲專書,專門介紹都會居住環境中的常見或特殊昆蟲,這些出現在都市裡、居所旁,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昆蟲鄰居,就是本書最重要的主角。

認識我們的昆蟲鄰居,學習在都會環境中親近昆蟲,享受觀察自然的樂趣。平易近人的昆蟲題材,以及淺顯易懂的科普寫作,本書不僅是中小學生的優異自然課外讀物,也可做為一般喜愛昆蟲生態者的入門參考書籍。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