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黎明前醒來,一如他在這座印度教靜修院每天的習慣。他在一小片俯瞰薩巴爾馬蒂河的空地上,於黑暗中主持了一場祈禱會。然後,他準備好了。身上纏著一條長腰布、披著披巾的他抓起一根竹杖,走出大門,開始他的旅程。他離開的是他過去13年的家,一個為了奉行他生活簡樸、思想崇高的信念而集結的群體。
莫罕達斯.甘地並不孤單。當他踏上家鄉古加拉特邦的最大城,亞美達巴得市郊的一條泥土路時,78名白衣男子兩兩並列地跟在他後面。數萬民眾,有支持者,也有好奇湊熱鬧的人,或者擠在道路兩旁,或者攀在樹上,或者從窗戶裡探出頭來,大喊著「Gandhi ki jai」,意思是「甘地勝利」。
那天是1930年3月12日。甘地和追隨他的群眾在接下來的25天走了388公里的路來到阿拉伯海,為的是反抗英國禁止印度人採鹽的不公法律。擅長戲劇性肢體語言的甘地在海岸附近彎下腰,掬起一把含鹽的泥巴。隨著違法的採鹽行動蔓延全國,逮捕和毆打事件也跟著發生。甘地因此入獄將近九個月。這個運動原先被統治當局視為不重要的政治作秀而未加以重視,後來卻擴大成爭取獨立的全國性訴求。形形色色的廣大印度人民――包括高種姓與低種姓、男性與女性、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第一次聯手抗議英國的統治。此時這些群眾有了一個領袖。從開始「食鹽長征」的那天到18年後他去世為止,甘地為印度注入了一種結合政治與靈性的革命性力量。他把自己以實際行動為基礎的哲學稱為「真理的力量」。
甘地的影響深遠、無可磨滅。他帶領印度完成獨立。他迫使自己的同胞質疑他們內心最深處那些關於種姓、宗教和暴力的偏見。
1948年,印度獨立成為一個新國家不過五個半月後,甘地就命喪暗殺者的槍下。數小時後,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宣布,建國之父身後留下的光芒將持續照耀千年。
那道光如今還有多亮?
為了找到答案,我決定追隨甘地的腳步。「請看到我,」他曾說過,「看到無所遮掩地工作的我,看到有所不能的我,那樣,你就會認識我。」我將循著他「食鹽長征」的路線前進。他當年在演說和文章中觸及的議題,是今日印度所依然面對的,而印度人也仍在爭論這個被稱為聖雄的男子到底為他們留下了什麼。
他是先知還是神聖的傻子?是英雄還是惡棍?他走的是正確的道路,還是死路一條?沒有人質疑甘地在世界舞台上光輝耀眼的影響;他的「非暴力抗爭」哲學啟發了馬丁.路德.金恩、尼爾森.曼德拉,以及達賴喇嘛。甘地效應在他自己的國家則比較模糊。他無所不在,卻也無處可尋。印度盧比的紙鈔上印著他戴眼鏡的肖像。許多城市都有以聖雄甘地為名的街道,還有他的雕像。政治人物滿口甘地的名字,宛如有了他的背書。
※ 本文摘錄自《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5年7月號,完整內容請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