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報報】檳榔葉、檜木邊料變餐具 社企打造「新食器時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你來報報】檳榔葉、檜木邊料變餐具 社企打造「新食器時代」

2015年08月22日
本報2015年8月22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餐具的製造成分,能連同廚餘直接當作堆肥嗎?答案就在戶外常見的一草一木。在台灣,有人善用檳榔葉鞘、麵包樹葉及檜木建材邊料製作食器,替代用完即丟的免洗餐具,由於取材大地,用完亦可回歸大地,在吃飯之餘也懷有體貼地球心意。

8月15日在花蓮縣鳳林鎮「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上千民眾湧入北林社區共襄盛舉,現場攤販有各式美食惹人垂延三尺。為減少餐後造成的垃圾量,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今年特別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副會長吳永斌、社會企業「葉食台灣」創辦人王馨曼現身教導民眾,自己的餐具自己做。

利用草木製成的餐具,取材大地亦可回歸大地。(攝影:謝宗璋)

遊客體驗手作餐具  垃圾減量從社區觀光做起

這場「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是農曆鬼月的重頭戲,來自各地的民眾一起變裝成各路鬼怪,創意十足。舉辦至今邁入第四年,已是鳳林年度的大型活動。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表示,雖然樂見傳統文化透過創意行銷為社區帶來觀光,但卻總是留下大量垃圾,造成環境負擔,也失去活動敬天愛物的宗旨。

去年六月鳳林鎮成為「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一座位於台灣的「國際慢城」,李美玲表示,為建立鳳林對外界的良好形象、強化大眾環保意識,今年活動從垃圾減量著手,希望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除了鼓勵民眾自備環保餐具、現場提供餐具租借服務,今年更邀請民眾體驗手作餐具的樂趣。

許多體驗民眾都是第一次動手做,手感陌生,做起來容易「打結」,但吳永斌、王馨曼都在一旁給予細心解說與指導。來自桃園的遊客林奕衡說,一般人多認為種植檳榔樹會造成水土流失,是無用的作物,從未想過原來檳榔葉鞘可以做成碗。來自香港的遊客徐雪晴則指出,生活在都市的人太依賴工業製品,從未思考可以利用天然資源,創造同樣具有實用功能的物品,而不會破壞環境。

親子檔認真聆聽王馨曼(右一)解說如何運用麵包樹葉製作成碗。(攝影:謝宗璋)
親子檔認真聆聽王馨曼(右一)解說如何運用麵包樹葉製作成碗。(攝影:謝宗璋)

使用免洗餐具  生態旅遊徒勞無功

檳榔葉鞘碗是阿美族人傳統石頭火鍋容器的素材,耐高溫且不怕漏水,相當堅固。在花蓮馬太鞍濕地從事生態旅遊多年的吳永斌指出,夏季正值檳榔落葉期,沿路都可撿拾檳榔葉鞘,若妥善保存,可以製成碗,剩餘的材料還可另製成湯匙,物盡其用。

吳永斌的本業是一名室內裝潢師傅,三年前他發現可以將用不到的檜木建材邊料重複使用,經過一番削磨,就可以做成一雙筷子。

吳永斌表示,走訪過許多社區、部落,當地居民招待外地人多半習慣使用免洗餐具,他指出,這樣的行為將在外人心中留下負面印象,見到他們沒有用心愛護環境,會認為他們缺乏環保觀念,再度造訪的意願就會不高,減損外界對這裡的觀感。

因此每當有民眾造訪馬太鞍濕地,他都會在用餐前指導大家製作這組餐具,他說,生態旅遊若不能做到這點,一切生態解說與宣導都是徒勞無功。

吳永斌(右二)教導民眾利用檳榔葉鞘製作成碗。(攝影:謝宗璋)
吳永斌(右二)教導民眾利用檳榔葉鞘製作成碗。(攝影:謝宗璋)

食安問題找出路  盼帶動食小革命

東台灣各地常見的麵包樹,葉片闊大而表面光滑,而八月間盛產的肉質肥大的複合球果「巴吉魯」,更是居民的家常菜,但卻鮮少有人知道它的葉子也是大有用途的。王馨曼表示,一片麵包樹葉其實相當堅韌,足以讓我們在一頓飯的時間使用而不會破裂,用畢後還可以直接當作堆肥,回歸大地。

王馨曼曾走訪東南亞國家,發現當地居民家常、小吃攤販使用樹葉作為食器盛裝食物的現象相當普遍,這種與免洗碗筷同為「一次性餐具」,但用畢後卻不污染環境,甚至還可以當作堆肥,滋養土壤。有鑒於台灣人使用免洗餐具情形已甚氾濫,她開始省思:「台灣是否能在現行的免洗餐具以外,發展無毒永續的食器類型?」

2014年10月,她成立社會企業「葉食台灣」,希望找尋台灣在地葉片,產製成健康而不傷害大地的一次性餐具,不只提高葉片附加價值提高農業收益,也盼望為免洗餐具造成廢棄物與化學殘留的食安問題找出路,讓台灣人不再過度仰賴工業製品,而能從食器開始,觸摸土地。

她說,林業資源豐富的後山便是極佳起始點,未來將與北林社區長期合作,除了作為材料供應面,也希望在社區掀起飲食小革命。

台灣山坡地常見的檳榔樹、花東地區隨處可見的麵包樹,除了果實具有經濟價值,葉片更是盛裝食器的好幫手。(攝影:謝宗璋)
台灣山坡地常見的檳榔樹、花東地區隨處可見的麵包樹,除了果實具有經濟價值,葉片更是盛裝食器的好幫手。(攝影:謝宗璋)

環保非一蹴可幾  部份攤商、民眾仍貪用免洗餐具    

為今年「菸樓迷路.百鬼夜行祭」大力倡導垃圾減量、資源再生的李美玲,活動前更在社區舉辦工作坊,在吳永斌、王馨曼的指導下,社區居民學習運用檳榔鞘、麵包樹葉及檜木建材邊料製成簡易食器,預備今年活動所需餐具之際,親手體驗自然帶來的美好經驗。

當天便有社區婦女「學以致用」,不只販賣客家肉粽,還用葉子盛裝滷豆干,方便遊客拿著吃,又不會產生垃圾污染環境,讓李美玲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按讚」。

然而,活動當天現場可見不少攤販仍提供民眾塑膠杯、免洗碗筷,民眾為求方便也不願拿出自備的餐具,或是向社區租借餐具,因此當晚垃圾量還是非常可觀。

「環保理念果然不是舉辦一次活動或宣導就可以達成的。」李美玲說,今年成效確實不如預期,主辦團隊也有反省執行不彰,沒有嚴格要求攤商與民眾。她表示,明年將不再邀請未依規定不主動提供免洗餐具的攤商。經檢討,未來只要社區有舉辦大型活動,都會備足環保餐具供大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