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魚防登革熱 教育部:台灣鬥魚最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食蚊魚防登革熱 教育部:台灣鬥魚最佳

2015年09月15日
摘錄自2015年9月1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登革熱疫情升溫,許多學校在生態池、水塘等放養食蚊魚類,教育部11日建議,本土種的台灣鬥魚,食蚊效果最好,也較不會影響生態。

許多學校都設置生態池,作為生命教育和美化環境用途,但遇到登革熱疫情,反而變的棘手。許多學校深怕水塘滋生病媒蚊,紛紛放養大肚魚、孔雀魚等食蚊魚,但上述都是外來種,如果過度放養,恐怕會破壞台灣生態平衡。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陳雪玉表示,教育部請教環保署和學者專家後,建議學校考量本身環境和水質,盡量放養本土種的台灣鬥魚,不僅較不會破壞生態,效果還比較好。

陳雪玉引用學者研究指出,每6小時雌魚食蚊(孑孓)量,大肚魚最差,僅15到34隻;孔雀魚為57到68隻;台灣鬥魚則是65到68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