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家賦女】寒露:農的初體驗 | 環境資訊中心
糧家賦女

【糧家賦女】寒露:農的初體驗

2015年10月08日
作者:李慧宜

寒露到了,可是體表感受上,今年可能真的是暖冬。昨晚我跟番茄爸爸朱老大說,「怎麼下班回到家,房間的室內溫度還是29、30度啊?只要跟小孩玩一下,大家全身都是汗!」他笑笑回我說,「我們人流汗是新陳代謝,是好事,可是田裡就糟了。土壤內的有機肥正在發酵,土溫已經比平常高了,可是再加上這幾天氣溫降不下來,導致番茄苗的根系不敢往外長。」

夜裡的番茄園,有機肥正在熱情發酵。攝影:李慧宜

用「不敢往外長」來形容番茄,就好像在講人怕熱不喜動一樣。其實也沒錯,番茄在我們家的地位,不比小孩低。2009年11月8日,是朱老大這輩子種下番茄的第一天,品種是美濃地區正夯的「橙蜜香」。滿懷憧憬與期待的我,剛嫁入農家,雖然大腹便便已經八個多月,但還是想大顯身手,在公婆面前證明除草劑不可用,只要意志堅強,人工下田也能對抗野草部隊。

可是我沒有想到,園子的各種野草,早在我宣戰之前就已經發動攻勢。它們的手腳比番茄苗還快,猛烈地吸收我們先前落下的有機基肥,一天一天快速成長。婆婆三天兩頭對我說,「乾脆就跟以前一樣好了,灑一灑除草劑最省事。」可是我挺著肚子賣未來金孫的面,苦口婆心遊說她老人家,希望她讓我們先嘗試一年看看。結果,老人家一點頭,草就真的給它隨便長了。長到鄰田農民看到我就在笑,長到婆婆日日煩惱愁眉以對,長到公公在村子裡閒聊都被人問東問西……婆婆看不過去,只好從11月底開始,每天下田拔草。而初次務農的我,只能跟著婆婆後頭使勁拔,但進度嚴重落後。

為了表現務農決心,我特地去買了一把矮凳和小鋤頭。不過下了田才發現,冬天的太陽比秋老虎還兇。一種姿勢不能維持太久,肚子裡的小朋友會抗議亂踢,所以,跪著拔草當趴趴熊也不錯。只是後來沒想到,原本孩子胎位不正頭朝上,竟然在這天拔草後,頭就轉下來了。拔草或許可以調整小朋友的胎位,分享喜歡下田運動的準媽媽們,大家也可試看看喔!攝影日期:2009/12/19

花了一個早上,才拔了短短幾公尺,第一次下田除草,被草整得很慘,也給附近鄰田的農友看到了天龍人的窘態蠢樣。攝影日期:2009/12/05

我想起2007年年中,剛認識番茄爸爸。我們時常約了一起到農友田裡閒晃,看看作物的生長情形,觀察自然生態與農地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跟農民建立直接的對話管道,深入貼近農村。當時,我對農村「濫用」除草劑的情況非常反感,尤其是遇到我認識的農民正在灑除草劑時,我都會「苦勸」農民盡量少用這些鬼東西,因為除草劑不僅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不利,長期大量使用,還會致癌、增加畸形兒的比例,造成不孕、新生兒智能衰退,更會積存於人體,造成的影響難以想像。

其實對於除草劑的缺點或影響,農民不是無知、固執或漠視,而是農業生產的現實條件,迫使農民高度依賴除草劑。首先,耕種對專業或專職農民而言,是賴以維生的謀生工具,不是耕種實驗更非姑且一試,這一季收成的好壞,不只直接決定下一季的生產成本,更會影響孩子的學費、每個月的房貸、家庭水電瓦斯費的開銷,所以,為了「有效控制」雜草避免降低收益,農民不得不向除草劑低頭。

剛種下一個月的番茄苗,長得速度沒有草來得快,草的生長勢明顯比番茄好。攝影:李慧宜。攝影日期:2009/12/05

除草後,土壤開始散發出不一樣的味道。草的甜味、蟲的體味,還有我們鄉下人的土味。這些味道,會吸引小動物前來覓食,仔細看看田埂中間的兩隻小麻雀,正在享受下午茶大餐。攝影:李慧宜。攝影日期:2009/12/05

農村人口外流、人工短缺,也是除草劑被大量使用的原因。以我們家為例,公婆兩人是專職農業生產,他們的三個兒子,只有朱老大勉強算是兼業農,跟務農還扯得上一些關係,其餘兩個弟弟們還是以外出工作為主,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在民國六十年代台灣走向工業化的時期,就已經很明顯了。可是,生活在人力不足、人口老化的現實裡,老農們該怎麼辦呢?我必須老實地說:「除草劑救了農村!」就像我婆婆希望用除草劑的心情那樣一般。我可以同理婆婆的內心交戰,以她一個老農而言,不僅要面對生產面的氣候變化、銷售面的中間剝削,還要忍受雜草對作物的影響,這一切,真的是太沈重了!

農業生產對除草劑的依賴,是一個結構性的現象,這當中有資本主義的背景、跨國企業的強化、全球化浪潮的推波助瀾,當然,還有台灣農業邊緣化的危機。我並非肯定除草劑,但當我從浪漫的有機農業支持者、消費者這兩種身分,慢慢轉變為農村住民、農業生產者的時候,我只能嘗試展現更多農村真相,並透過持續的傳遞,讓消費者支持農民從事更符合環境保護的農事生產。

草跟人一樣,有缺點也會有優點。農民試著善用「草的優點」,像是「保溼田土」、「保護田埂」,把草相豐富也當作環境管理的一部份,那麼也就是用發揮優點的角度來跟草做朋友,回過頭來說,我們反而要謝謝她們。攝影:李慧宜

要走出慣行農業,應該以「友善」為先,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是如此,人與食物的關係更是如此。人人都不希望有機食物是有錢人才吃得起,更不願看到,農村的有機發展到最後會走向「小農成農工,田區變溫室、農地成為工廠」。如果只是這樣,就算我們留了田買了地傳承給下一代,我們的孩子還是缺乏身為農人應有的尊嚴、良知,以及應該從大自然學到的種種智慧與勇氣。

越說越遠了。總之,我這種肉腳農的第一步,就是從完全不用除草劑開始。真心希望,每天辛苦又擔心著的婆婆,也能慢慢了解我們想要為孩子留下一些什麼的那種心情……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