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治水思維落伍 多元保水方為上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集中治水思維落伍 多元保水方為上策

2015年10月19日
本報2015年10月19日台北訊,陳安蓓報導

「水源不是原料,不能任意集中、遷移。這種工業思維的治水方式會出大問題」知名環境部落客郭志榮說道。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等原因,世界各地紛紛面臨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台灣也不例外。處理水資源問題迫在眉睫,我們該如何面對?帶著心中疑問,數個環團赴中國雲南參與兩岸NGO水資源交流,近日於全台各地舉辦數場分享會,以雲南行之所見,反思台灣水資源問題。

環境部落客郭志榮於10月17日「2015兩岸永續水資源交流分享會」中分享雲南與台灣治水問題。攝影:陳安蓓。

知名環境部落客郭志榮於現場分享水資源交流經驗。攝影:陳安蓓。

沒有水源地 怎麼留住水?

「水源被破壞,水源消失影響微氣候,導致雨下得更少而更加缺水」郭志榮說,台灣與中國雲南正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

為了發展都市與工業,雲南大量砍伐森林,然而早期亂砍樹,後期種錯樹,雲南不但舉目所見幾乎為次生林,樹種還多為經濟價值高的桉樹。桉樹雖然生長快,適應力強,水分利用的效率卻很低,這樣需水量大的植物,大量種植不但留不住水,還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現象。

在台灣,除了「砍大樹,種小樹」的錯誤造林政策,高山農業、林地改編為農牧用地以及休閒產業,亦造成嚴重的土壤流失,水土保持不良,不但留不住水,還造成重重災害。

除了森林消失,同為涵水之母的濕地,亦遭受嚴重破壞。隨著經濟發展,雲南濕地面臨著開墾和改造、資源過度利用、水資源不合理利用、污染加劇和泥沙淤積等威脅。其中距城市較近的濕地、高山沼澤濕地及小面積濕地三類濕地受破壞的情形最嚴重。

雲南滇池即為一例。滇池位於昆明市旁,曾被稱為高原明珠,現在卻因周邊大量開墾、人工截流分洪、建壩排水、水源強迫改道而面積縮小,生態退化。台北市野鳥學會何一先說:「除了農藥、化肥的汙染,工業汙水及昆明城民生汙水的直接排放,使曾為高原明珠的滇池優養化嚴重。據當地NGO表示,湖水還一度濃稠的如『漿糊』,可見其汙染之嚴重!」

 隨著經濟發展,雲南濕地面臨嚴重汙染問題。圖為雲南滇池的骯髒湖水。攝影:晁瑞光。

隨著經濟發展,雲南濕地面臨嚴重汙染問題。圖為雲南滇池的骯髒湖水。 攝影:晁瑞光。

除了核電 水資源亦有「犧牲的體系」

在大型河川建水壩,攔住江水供水電發電;在小型河川建水壩,攔住河水供民生灌溉用水使用──這便是雲南目前的治水模式。然而,大河本是小河河水源頭,水壩攔下大河水流,就算建了水壩,小型河川也無水可蓄、可儲,農業無法灌溉,任其荒蕪。河流無水,濕地乾涸,更破壞河流與濕地生態系。如今,曾為穀倉的雲南,糧食已無法自給自足。

 在大型河川建水壩,攔住江水供水電發電,是中國常見的治水方式。圖為虎跳峽大壩將淹沒的萬畝良田。 攝影:郭志榮。

在大型河川建水壩,攔住江水供水電發電,是中國常見的治水方式。圖為虎跳峽大壩將淹沒的萬畝良田。 攝影:郭志榮。

不顧原有水源、水脈和水路,在工業治水、工程治水的思維下,人類隨便依自己的需求劃設、遷移水道。但水源不是原料,不能任意集中、遷移。郭志榮表示:政府治水,不該一昧地為了工業與都市擴張而集中水源。水源本身難以集中,要耗費大量成本不說,一旦水源集中,管理風險也大增。遺憾的是,雲南目前正毫無節制地做這樣的事情,台灣也不例外。

「先汙染了都市的水,都市無水可用,再去搶鄉村的水;鄉村沒水可用,再提議要建水壩蓄水。然而建了水壩,破壞了上游水土保持,不但蓄不了水,不用多久,水庫淤積問題便難以解決。」郭志榮說,這樣犧牲鄉村解決都市用水的方式,不但不符合公平正義,也無法永續。

郭志榮指出,應保留自古以來多元的用水方式,如埤塘、水圳等儲水方式,維持區域性保水的能力,方為永續的治水之道。

※這場「雲南水事紀:2015兩岸永續水資源交流分享會」為系列活動之一,系列活動包括10月31日下午在宜蘭的座談會,詳情洽 https://e-info.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