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以前,台灣田埂上曾熱鬧非凡,各式各樣原生植物,隨四季流轉變換不同顏色,營造景觀,也提供節肢動物、蚯蚓以及微生物棲地,農田生態系盎然生趣。這樣的景象,隨著田埂水泥化、除草劑以及其汰選後的外來種攻城掠地,改變了田埂景觀。最近,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仿效過去田埂植被,以生物多樣性的植生毯概念,要讓原生花草重現田埂。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游之穎兩年前,每個月在花蓮縣富里鄉的吉哈拉艾水梯田進行草相監測分析。發現前三名分別是大花咸豐草、紫花霍香薊以及加拿大蓬,都是外來種;連豐南社區這麼封閉的環境都是如此,不得不面對外來種造成植物相單一普遍存在的現象。
原生植物淡出原生棲地,在台灣各地不斷發生。游之穎尋找珍稀的五蕊石薯(又名台東石薯),它的基部葉片呈現十字對生,抽出地面後,呈現互生,和俗稱「糯米糰」的原住民野菜同屬蕁麻科近親,僅狹隘分布於台灣東、南部的一些區域。
他原想野外引種復育、保種,但棲地附近都是小花蔓澤蘭和大花咸豐草。「下次來時,恐怕找不到五蕊石薯的蹤影了。」游之穎擔心。
台灣原生植物的保護與復育日益受到政府單位與大眾重視,但仍多著重於木本植物與珍貴稀有物種,台灣原生野花野草相對較少受到重視。
「在人們不經意中,這些原本隨處可見的原生小草正快速地從我們的身邊消失中。」游之穎說,外來入侵種、除草劑以及人們大量採集利用,都威脅著原生草本植物的生存,使得過去常見的原生野花,越來越不容易看見。尤其除草劑的傷害是最顯著的,它讓對環境敏感的原生物種消失,間接汰選、留下強勢的物種或外來種。
游之穎表示,菊科的馬蘭、仙草、蠅翼草、蛇莓、鋪地蝙蝠草、倒地蜈蚣、藍豬耳(兔子草)等,都是過去台灣常見的野花草,以過去台灣田埂常見的仙草為例,每年10~11月花期,花序像薰衣草,卻因使用除草劑而消失。
最近,他好不容易於宜蘭縣某知名步道看到原生仙草,原本是人很少的私房景點步道,美景經網路瘋傳,吸引大量遊客,步道旁僅存的原生仙草,不堪遊客絡繹不絕的踩踏消失了。
原生草花的保育具有迫切性,台灣原生野花植生毯的推廣,有助於農田植被復育,營造有益昆蟲棲所,重建農田生態服務系統,降低農業資材投入,除了農業與生態永續,更使台灣原生野花能生生不息,綻放在台灣它們的原生棲地上。
他在豐南水梯田進行田埂植被實驗,透過原生花草棲地營造,提供花粉花蜜,吸引天敵來訪,抑制田邊蟲害及雜草,即提供了原生花草復育的機會。
游之穎建議,農民可以保留畸零地,讓它自然生長野花野草,也可直接培育原生物種;這套技術希望能透過業者合作推廣,讓有興趣的農民取得管道;除了直接鋪設於田埂,也適合應用於都會公園、庭園造景以及校園環境教育等。
植生毯選配原則可依環境適應性(向陽、遮陰、耐旱與潮濕等)、生育特性(植物開花季節或植株高度等);也可考慮依不同利用目的選擇,如應用於田埂植被,可選配中間種植較低矮的地被植物,兩邊搭配原生野花,有助於農田生態與景觀營造;若考量經濟與利用性,則可選擇種植仙草及魚腥草(喜潮濕)等原生民俗應用植物。
遇見台灣原生野花多樣性:植生毯植物種類
- 草地常見原生野花:通泉草、佛氏通泉草、泥花草、旱田草、定經草、藍豬耳、見風紅、倒地蜈蚣、菫菜、點地莓、細葉藍花參
- 民俗常應用植物:馬蘭、仙草、魚腥草、爵床、石莧(鴨舌癀)、黃花蜜菜(蟛蜞菊)、半枝蓮、白花蛇舌草
- 匍匐性佳地被植物:蛇莓、馬蹄筋、蠅翼草、變葉山螞蝗、舖地蝙蝠草
- 俗應用匍匐性植物:金錢薄荷、雷公根
- 海濱陽性植物:矮筋骨草(紫雲蔓)、夏枯草、土丁桂、石板菜、灰葉蕕
- 半遮陰(山邊)陰性植物:倒地蜈蚣、普拉特草、苞花蔓、水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