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1連線】糧食安全在小農 專訪FAO副總幹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COP21連線】糧食安全在小農 專訪FAO副總幹事

2015年12月13日
本報2015年12月13日巴黎訊,特約記者賴慧玲報導

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但目前世界上卻有8000萬人持續挨餓。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全球環境基金(GEF) 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於7日在巴黎氣候變遷大會上召開周邊會議,討論氣候變遷下應當如何確保糧食安全,並協助小農進行調適。

FAO副總幹事莎梅多女士。攝影:賴慧玲。

FAO副總幹事莎梅多女士。攝影:賴慧玲。

與會者紛紛強調,農業、糧食、森林和健全的生態系是世界大多數經濟弱勢人口賴以生存的關鍵。飢餓、貧窮和氣候變遷環環相扣,必須同而視之,不能分開處理。他們一致認為,小農可以不是氣候變遷的最大受害者,而是氣候變遷下糧食安全的解方。將資金投入在小農身上,不單是減緩氣候增溫和調適氣候衝擊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強化糧食安全最聰明的方法。

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Deputy Director-General, Coordinator for Natural Resources)莎梅多女士(Ms. Maria Helena Semedo)在會後隔天欣然接受記者專訪,暢談氣候變遷下的農業發展與各部門的角色。希望以下專訪內容能為讀者介紹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第一手看法。

記者:在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農業不斷受到工業和都市發展的強勢競爭。氣候變遷的挑戰下,水和土地等資源的爭奪可能將會越演越烈。對於未來農業的發展策略,您的看法是?

莎梅多女士:從以前以來,農業、森林和住宅部門就競相爭奪土地的使用。隨著都市化發展,都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也不斷吞噬農地擴張。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警覺兩件事:

第一,必須永續地使用土地,例如採用整合式的方法,將各種土地功能互相連結,而不是分開看待。

第二,未來可供農業使用的土地會越來越少。其他可能的威脅還包括土壤劣化,以及氣候變遷導致作物產量減少。因此我們需要提升農業效率,認知到必須用更少的土地、土壤、種子和肥料資源,生產出更多糧食,同時將其連結到更永續的農業生產模式。例如,我們需要能夠適應氣候變遷的種子,或是使用滴灌法這類的整合性科技來減少農業用水消耗,更永續地經營土地和水資源。

除此之外,我們應將農業和營養連結在一起。從供給面來看,我們生產的糧食必須是營養的;從需求面來看,我們要減少對耗水、耗土地或低營養價值的食物的消費。這再一次指向了同一件事:我們需要採用更永續的糧食生產過程,以及整合式的資源管理。

例如,在農業和森林對土地的競奪方面,我們可以採用農林混作(agroforestry),甚至是混合農業、森林和畜牧三個部門的生產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家畜的排洩物可以做為有機肥料,在部門之間循環。這和農業生態學 (agroecology)將跨部門生產加以整合的概念不謀而合。

在農業和城市的互動上,我們可以在城鄉交界進行都市邊陲農業 (peri-urban agriculture),如此我們不單只將城市視為消費者,同時也是糧食的生產者。我們已有一些特別的合作社模式可進行城市用水管理,或者經營城市農園和城市森林。這些模式能將城市與農業的競爭轉化為合作,並且更有效地利用土地。

記者:面對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挑戰,您給政策制定者的建議是?

莎梅多女士:政府對糧食安全肩負首要的責任,首先,政策制定者需要有良善的意願,確保糧食安全能普及全民。其次,必須要有妥善的政策,採以跨部門、整合性的方式,讓政策同時兼顧農業、漁業、森林、環境和健康面向。

糧食安全不是農業部門的課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政府需要和公民社會和企業攜手合作,一方面鼓勵企業投資在農業和糧食體系,另一方面由非政府組織 (NGO) 為窮人發聲,共同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記者:在7日聯合國主辦的周邊會議上,各方代表不約而同認為應該重視小農對環境和糧食安全的貢獻,以及小農面對氣候衝擊的相對弱勢。您覺得政府可以怎協助小農克服氣候衝擊和市場挑戰?

莎梅多女士:就像這場周邊會議上談的,小農生產了 80% 全球人口消耗的糧食,卻往往也是社會和經濟體制下最脆弱的一群人。世界上有許多小農沒有管道可以取得土地、貸款、農業新知、和產品的推廣服務。因此,政府應該為小農量身訂做政策,將他們帶離貧窮的惡性循環,並且讓他們和市場取得連結,能在市場上提供營養的食物、與其他生產者競爭。

同時,政府應該創造友善的環境,讓小農能和大農共存,協助小農取得信用貸款。我特別強調信貸這個部分,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信貸機構會要求小農提供抵押物,但很多小農沒有土地和足夠的財產來抵押借款。我們必須找出對小農友善、可以滿足小農需求的信貸系統和管道。換言之,我們需要能聰明地協助小農抵禦氣候災害的投資和融資系統。

記者:您剛剛提到政府應該與公民團體建立合作關係,可否請您再多談談公民做為消費者和NGO運動者或支持者,可以為糧食安全做些什麼?

莎梅多女士:NGO可以為窮人發聲。很不幸地,窮人往往在政策決定的過程中缺席。我們認為,身為NGO 應該和窮人站在一起,讓他們的聲音被納入所有決策過程之中,讓他們感覺到被充分的傾聽,讓他們的意見能被妥善地代理,成為決策過程中的一部分。

而公民做為消費者,應該重視自己擁有的權力。小農生產的農產品銷不出去,就無法獲利。這表示消費者可以用購買力釋出訊號,導引生產者該生產什麼商品。可惜的是,很多消費者並不懂得把握使用這樣的權力。政府應該協助消費者進行組織,傳達他們的聲音、需求和質疑。

例如,對於黑心食品,政府應該推出強而有力的法律規範來保護糧食安全,例如用強力的監督機制,讓違反政府規定的黑心產品從市場中消失。

簡言之,市場一方面應受到政府的規範引導,另一方面則要回應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

※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同步刊登、CNEX紀實頻道合作刊登

【相關文章】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