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探險隊千里長征 呼籲保護非洲最大濕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國際探險隊千里長征 呼籲保護非洲最大濕地

2015年12月16日
本報2015年12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鍾友珊編譯;Marcie審校

在國家地理學會的支持下,由科學家、攝影師以及記者所組成的跨國團隊,於今年五月下旬抵達安哥拉,展開一場1609公里的劃時代長征,呼籲保護歐卡萬戈 (Okavango) 三角洲流域的水源源頭。

Marc Tarlock(CC BY-SA 2.0)

歐卡萬戈 (Okavango) 三角洲流域。圖片來源:Marc Tarlock(CC BY-SA 2.0)

 歐卡萬戈三角洲已於去年6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第1000個世界文化遺產。這場位於玻扎那境內的探索之旅,相當於歐卡萬戈三角洲血脈的歐卡萬戈流域整個走過一遍。

如今這件事情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5月25日那天,義大利太空人 Samantha Cristoforetti 從國際太空站拍攝歐卡萬戈三角洲絕美的照片,上傳推特向履勘隊伍喊話:「祝大家好運。」

接下來十週,在英國鳥類學基金會(Wild Bird Trust)及開普敦大學波西‧費茲派翠克中心(Percy Fitzpatrick Institute) 探險家波伊斯 (Steve Boyes)的帶領,以及五位波扎那巴耶族(Ba’Yei )原住民的協助之下,履勘團隊將以步行搭配獨木舟的方式,探訪歐卡萬戈流域。

NASA's Earth Observatory(CC BY 2.0)

歐卡萬戈 (Okavango) 三角洲流域空照圖。圖片來源:NASA's Earth Observatory(CC BY 2.0)

他們將對流域進行全面性的調查,調查範圍包括流域的動物、鳥類、魚類、昆蟲資料,到河畔居民的故事、生活方式、及意見想法。

但此次行動的發起原因,是儘管三角洲本身受到保護,但發源自安哥拉高地,在安哥拉及納米比亞交會的幾處源頭水系卻沒有。這種狀況的主要的原因是,屬於集水區的一部分的奎多河(Cuito River)位於地雷遍佈的安哥拉東南部,這是該國於 2002 年剛結束近30年內戰的遺毒。

內戰結束以來,移除地雷一直是漫長費力的大工程。如今,地雷已經清全數清除,原本被迫遷移外地的居民也重返老家,並著手在奎多河水位較高的旱地林區,從事小規模的農作開墾。

但這些林木正是歐卡萬戈三角洲存在的原因。雨水不會在光禿禿的地表蒸發,而是直接滲入樹木間的泥土,後再湧上地面形成游泳池大小的泉水;泉水注入一個比1.6公里稍長一點的湖泊,湖泊的水滿出形成一條狹長的水道,最後變成歐卡萬戈河。

這條森林蓄積的水流終年不斷的注入歐卡萬戈三角洲。正因為這片位於安哥拉境內源頭區的林區,三角洲才不虞枯竭。

之前這片林地是因醜惡的地雷區享受與世隔絕的境地,如今地雷逐漸清除,保護層也漸漸消失,安哥拉政府能否想出保護這片林地的長久之計?

波伊斯在奎多河一帶透過衛星電話受訪時表示,這次的任務是他畢生最重要的探查計畫,他對於安哥拉人民的友善熱情非常感動。以下是他的受訪內容:

問:針對這次履勘,你有沒有設定什麼目標?

TED Conference
長征領隊,探險家波伊斯 (Steve Boyes)。圖片來源:TED Conference(CC BY-NC 2.0)

波伊斯:我們這次將探查奎多河的水源區,這裡從沒有人造訪過。換句話說,我們將是首批被列入正式紀錄來這裡的地理團隊。我們的成員有生物學者、鳥類專家,魚類專家,及昆蟲專家等。我們已經發現3種新的魚種,也紀錄了遠超出 140 種的鳥類;其中有20種以前在安哥拉境內從沒見過。

我們的長程目標是倡議建立一個涵蓋整個歐卡萬戈盆地,作為卡萬戈贊比西跨境保護區 (Kavango-Zambezi 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Area ,簡稱 OKACOM)延伸的跨國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問:歐卡萬戈三角洲的水源地位於安哥拉。安哥拉在保護這塊地區方面,是否面臨怎樣的挑戰?

波伊斯:我們已經和相關兩個省份的省長面談,也得到了安哥拉總統以及美、英、南非及納米比亞大使的支持。

因此,之所以能夠得到政府高層的支持,是因為我們計畫發展觀光業,特別是歐卡萬戈集水區一帶的觀光,這也符合他們的期待。

不過,發展觀光是遠程目標。這個地區偏遠的不得了,連深藏旱地林地的慕杭戈鎮  (Muhungo)離這裡都有約96到至112公里遠 。我們花了9小時才從慕杭戈來到這裡。

到了之後,眼前所見已不再是樹林。黃昏時刻,我們發現自己已置身於奎多河的源頭。我從來沒看過這麼乾淨的河水,帶著淡淡的藍色,水質清澈到可直接看到河底;這裡非常具有發展觀光的潛力。

這裡的土壤經雨水沖刷,營養已經流失,即使可以耕作也很勉強;而多年的戰亂下來也沒什麼人居住。因此會回來的都是拓荒者;這裡看不到汽車,因為路太小,只能騎摩拖車。

我們才剛到,就碰到五輛摩托車向我們兜售酒、可樂、糖果餅乾,都是裝成一盒一盒的,像雜貨店一樣。當地人非常親切,我們逢人就會想辦法請他坐下來,跟我們的安哥拉藉夥伴,魚類專家阿吉妮 ( Adjany Costa) 聊聊這裡有哪些野生動植物。

問:據估計,經過多年的內戰,安哥拉現在是全球地雷第三多的國家,很多地雷都埋在三角洲水源地附近。這對你們的工作是否產生什麼影響?

沒錯,去水源地的路上我們會經過安哥拉內戰的中心地帶;我們經過至少七個被炸毀的軍用車輛,也經過滿佈地雷的地區。

我們在那裡最重要的夥伴是「光環信託」(The HALO trust),一個致力於清除地雷的人道工作非政府組織,不過我們也發現,地雷一清掉,就有人開墾土地種木薯,反而造成很大的問題,所以使我們的工作更加刻不容緩。

我們要有更完善方式管理土地,也必須訂出需要優先保護的重點生態系。我們是在為這塊棲地留下紀錄,紀錄特有的物種,並就發展觀光、獵場、國家公園、保留區的可能性,向政府提出建議。

前往水源地的交通極為不便,政府願意送我們去的原因之一是要我們紀錄當地的資源有類別及數量。 同時地方政府則期望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觀光型態,這也是我們希望推展的方向。

問:安哥拉的貪腐指數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該國未來四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超過 5.6 個百分點,而收入來源幾乎完全來自礦業。你覺得這個國家在文化、政策方面,如何從以礦業為中心轉型成以資源保育為中心?

我的感覺是,這裡的人非常歡迎我們。我從來沒在哪個國家覺得這麼受到重視;我們到哪去都有警察護送。當地人真的對我們照顧有加。

安哥拉想擺脫過去;但因為長久給人的印象,讓人很難相信它真的會改變,但改變確實正在發生;他們真的渴望與過去切割,希望打開邊境,開放觀光─該國目前沒有觀光業可言;他們希望藉此改變世人對安哥拉的印象:封閉又腐敗。他們已下定決心擺脫這個負面的形象。

 

※ 本文轉載自台灣濕地網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