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環境議題回顧:都市篇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5環境議題回顧:都市篇

2015年12月31日
整理:鄒敏惠

「城市綠化」近年來似乎成為了顯學,但仔細審視,這個「綠」究竟是指什麼呢?世界上最「綠」的城市又在哪裡?

目前雖然沒有一套公認的準則,不過國際上已有大規模的合作倡議行動,今年的ICLEI全球大會就號召了100位市長簽署首爾宣言,昭告了全球締約城市——包括高雄、新北、台北、台中及屏東等縣市——2015年至2021年的施政目標,將不只納入環境和氣候議題,更要擴展至綠能經濟、生物多樣性、幸福城市、韌性城市等過去25年鮮少談論的面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雄本是化石燃料產業的大本營,今年卻主動出擊,不僅參加ICLEI全球大會,還率先建構資料庫,製作全台第一個生物多樣性電子書及APP,緊接著舉辦綠色城市國際經典論壇,宣示綠色城市為核心施政目標,只因為體認到轉型「別無選擇」。

儘管如此,從今年的重點議題中還是可以發現,綠色城市的口號喊得響亮,開發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法國巴黎西北邊的白鴿城(Colombes)原已是著名的永續發展都市,擁有前衛的都市農園計畫,但現今面臨被迫剷除農園,改建為停車場的危機。反觀國內情勢,民間多年來批判背離綠色城市價值的大巨蛋案,沒想到因為安全、工程進度延宕等問題,讓柯P槓上遠雄後,才在今年引起沸沸揚揚的關注熱度。但在媒體盡情披露的政治角力背後,民間的護樹、樹保條例呼聲還是顯得微弱了一些。無獨有偶,高雄市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居民為了守住中央公園47棵樹木的濃濃綠意,不惜槓上市政府,阻擋圖書館興建計畫。

此外,台北市最後的綠廊——南港瓶蓋工廠——因台鐵、高鐵、捷運,三鐵共構的交通網絡而遭到拆除,在今年正式走入歷史。此處雖是文化資產,但水泥化容積也相對低很多,如今被開發為商業區,這種思維無疑是與綠色城市背道而馳的。

木已成舟的開發案可能無力回天,還未定案的計畫卻還有機會扭轉局勢。禁建45年的社子島,這個「不像台北市的地方」雖然最終還是走上開發的命運,台北市政府今年展現誠意,提出的三個方案都以生態保留為特色,並由市長柯文哲領軍親至現場舉辦說明會,強調以最大的決心來面對,或許是一線希望。

除了廣納民意,相關法令的完善也可替綠色城市加分。為避免人為開發不慎,破壞台灣重要景觀,立法院今年加緊審議《景觀法》草案,順利通過內政委員會的初審,卻在會期最後一天,因利益團體的壓力而闖關失敗。

台灣的城市建設思維何時能跳脫綠建築指標的單向思考,轉而從整體著眼,告別傳統工程的灰色基盤,建立一套能符合永續生活環境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評估體系,只怕還有一段時日了。

相較於台灣密集的開發,中國人口總數不到14億,但各地正在規劃建設的新城新區人口已經達到34億。盲目擴張的結果,「新城熱」反而催生許多「空城」、「鬼城」,集聚了各方資源的大城市又患上交通擁擠等「城市病」。過去中國城市發展中強調的是經濟發展壓倒一切,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卻忽視了與周邊小城市的協調發展。

綠色城市蓬勃發展之餘,「城市病」愈演愈烈的隱憂,也在今年逐漸浮現了出來。

>>回2015環境議題回顧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