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環保金人獎】護紅樹林不成焦炭 尚‧韋納促成海地海洋保護區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金人獎得主

【2015環保金人獎】護紅樹林不成焦炭 尚‧韋納促成海地海洋保護區

2016年04月03日
作者:環保金人獎基金會(Goldman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翻譯:彭瑞祥

身在一個飽受赤貧和政治動盪之苦國家,尚‧韋納(Jean Wiener)串起社區的力量,讓人們理解漁業永續經營和紅樹林的長遠價值,共同建立起海地第一個海洋保護區。

2015年環保金人獎(島嶼與島國)得主尚‧韋納。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海地的珊瑚礁與紅樹林,孕育著多樣豐富的海洋生物生命,但這個國家同時也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度,加上天災和政治紛擾,這裡的居民一直沒有機會享有經濟成長的果實。

受極度貧窮所迫,許多海地人捕撈過度,而孕育漁源的紅樹林又被非法砍除──用來製作木炭販售,惡化漁獲大量減損的苦果。有些人轉而採集也是魚貝類棲地的珊瑚礁,用來當作建材。

紅樹林的碳匯功能是熱帶雨林的五倍,也為海岸地區扮演屏障暴風雨的功能,因此,砍除沿海紅樹林不僅影響漁獲,也造成更多問題,衝擊到這個島嶼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

尚‧韋納和他的團隊在海邊發現一個砍伐紅樹林製成木炭的非法設施。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韋納成長於海地,從小就喜愛在海邊玩耍,常常要在父母催促下才肯回家;他回想少年時代,在海邊游泳的感受,就好像在水族館一般,有著美麗的珊瑚礁和繽紛的色彩陪伴。

韋納的雙親希望他在美國接受醫學教育成為一名醫師,但他在就學期間,重新找回他孩童時期對海的熱愛,最終,他成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

1989年,他回到海地,在一所校園中任職於科學部門;同時,他也看見了家鄉正面臨著海洋生態破壞,生態系統因為無止盡的採集而面臨嚴重損害的問題。他常聽聞漁民哀怨著漁獲越來越枯竭,「以前半天就能捕到全家兩周的食物,現在,兩週的漁貨只夠全家吃半天。」

海地的漁業資源因過漁而枯竭,漁民使用的網目愈來愈小,以捕到能養活一家人的漁獲。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他下定決心要恢復兒時海洋生命的榮景,為居民找回永續經濟的機會,於是,1992年,他成立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Marine Biodiversity),簡稱FoRroBiM。

首要的工作是,設法位居民創造自救的機會,先讓居民認識到過度捕撈和砍除紅樹林的後果,接著,協助發展出更有前景的工作或小型事業,例如,樹木養護、養蜂,或是讓他們受雇參與研究、紅樹林復育工作,展現願景:今天人們保護好魚類、珊瑚礁和紅樹林,就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未來,和國家的長遠永續。

海地是唯一沒有設立海洋保護區的加勒比海國家,為此,韋納串連起沿海社區和政府官員,標定出符合在地需求的重點保護區;並培力在地居民投入生物多樣性調查,共同產出成果:劃定海洋保護區的範圍和優先保護地點。這些努力在2013年7月有了回報,政府宣布在海地西南部海岸成立第一個海洋保護區,到同年12月,東北方海岸又成立第二個海洋保護區。

尚‧韋納和他的團隊為當地居民示範如何栽種麵包樹苗。他們創設了苗圃、養蜂場等微型企業,提供當地居民生計來源,以避免居民繼續過度捕撈或砍伐紅樹林維生。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在進行這些工作時,韋納成功克服了一些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困難,尤其是轉變政府官員的想法並取得他們的支持,因為他真的很努力遊說,為了促成官員改變,他可以花上好幾周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和各級官員溝通。

韋納目前仍和在地社區一起努力,執行保護區後續的經營管理工作,以免讓這些保護區劃設淪為「紙上保護區」。他也期待能協助其他社區建立保護區,發展出一套海洋保護區體系。就他來看,確保有資金投入後續經營管理,以及落實執法,會是事情成敗的關鍵。

尚‧韋納與海地漁民溝通,建議漁民改採捕魚以外的生計來源。圖片來源: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