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議題上主流媒體已失能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基改議題上主流媒體已失能

2014年01月19日
GMO面面觀2014年1月19日報導

科學媒體在基改議題上早已失能。假設主流媒體再報導核能電廠時,只觸及核能發電的人道用途,卻不去講可能的意外,不去指出真正的成本,不去掀開背後的實情,大家會接受這樣的媒體嗎?抱歉,目前科學媒體(與一些主流媒體)就是這樣地處理基改課題。Bioscience Resource Project副主任Jonathan R. Latham寫了一篇文章「騙到底:基改生物與科學新聞界的屈從」,舉五例批判主流媒體報導基改科技的偏頗。
1.      中國學者Song等在1995年發表論文於科學期刊Science,內容是由水稻分離出抗水稻白葉枯病菌的基因Xa21,針對此基因作一些研究,文中指出將來可以把此基因轉殖到其他植物,增加抗病性。論文一出,紐約時報馬上就登出Sandra Blakeslee的報導,標題是「基因工程推出抗葉枯病的水稻」,雖然該論文並沒有進行基因改造,而實際上不用基改技術也可以把Xa21傳給其他水稻,因為Xa21就是水稻體內的基因。文中也引述另位學者的話「這是植物遺傳與抗病育種的新紀元」, 但是18年後的今天,依然沒有任何引入Xa21育出抗病水稻品種的成功例子。雖然Blakeslee的報導不實,不過對生物科技業而言,這新聞卻是活生生的公關利器。

2.      孟山都所資助的美國研究機構Donald Danforth Center利用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經費作研發,發表報告指出已研發含有zeolin的基改樹薯,讓蛋白質含量增加四倍,可望大大地改善非洲飢童的營養。科學雜誌New Scientist在2011年就加以報導,標題是「豌豆基因鑽入樹薯長出蛋白質」。接著其他科學資訊網路如SciDevNet與其他媒體也跟進報導,但後來發現根本沒有基改這回事。

3.      美國特使在2001年把孟山都研發的抗病毒基改番薯引進肯亞,富比士雜誌馬上報導該基改番薯的產量「驚人」,一般番薯的兩倍。加拿大國家郵報則把此基改科技寫成可以「把非洲大陸由數十年來的社經深坑拯救出來」。然而20004年的田間試驗顯示此基改品系根本不抗病,其產量反而比非基改的相對品系還低。不過紐約時報仍在2010年5月14日報導「抗病毒番薯與高產珍珠粟只是基改科技可以增進全球窮人生活的眾多例子之二」。

4.      英國衛報在2000年針對培育出能生產疫苗的基改香蕉、番茄等「食用疫苗」大加讚揚,認為是「生物科技最振奮人心之處」,「開發中國家億萬無法負擔藥費的人民將受惠」。無數高檔媒體包括PBS廣播、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等也在2000-2005年間作類似的報導。這些報導都只強調食用疫苗的便宜,諸多缺點卻不講。其實很多疫苗是不能耐唾液與胃液的,更不要說基改香蕉無法精準控制疫苗含量,基改番茄更難保污染到一般品種而讓不需要疫苗的人吃到;由於體積龐大,食用疫苗還有不易保存的問題。由於這麼多缺點,因此2011一篇學術論文就提到「基改食用疫苗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才能夠走到大規模試驗的階段」,那走到上市還要花的時間還有多久,可想而知了。

5.      基改黃金米的研發就花了超過一億美元,另外還加上5000萬美元的公關宣傳費。到google搜尋”黃金米”得到227,000筆;用” golden rice”更高達1,040,000筆;其公關作的多麼好可想而知。基改黃金米含有胡蘿蔔素,號稱可以解決貧窮兒童的維生素A缺乏症。黃金米本是獨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但是因為研發所需超過60項的專利技術都在大公司手上,因此大公司就拿此當樣板,宣布要放棄專利,造福開發中國家,因此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故事,光是紐約時報就有11篇報導文章。而印度報紙The Hindu去年12月10日更把質疑黃金米者掛上「侵犯人道的罪行」這樣的標籤。在2005年之前,報導都是一面倒,只有很少數提到其缺失:第一代黃金米的胡蘿蔔素含量低,每天要吃3公斤才夠。可是2005年第二代基改黃金米雖然有提高含量,至今卻只有三篇學術論文,而且連其產量有多高、農藝性狀如何、轉化成維生素A的效率如何、安全性如何等都完全未知,也都還沒有任何國家核准其生產。基改黃金米是短粒稉稻,但開發中國家種的都是長粒秈稻,最近才將開始第二代基改黃金米回交到秈稻。所以,報導得那麼久那麼熱烈,實際上都還沒開始種呢。況且最需要改善維生素A缺乏症的都是很偏遠孤立的地區,有辦法推廣嗎。最慘的是,beta-胡蘿蔔素在脫水時很容易氧化而失效,但稻米收穫時怎能不乾燥呢?就是生產出來,能否真的改善貧童的維生素A缺乏症,還是個大問號。

光是這五例就讓本文作者覺得新聞媒體失職;他進一步認為媒體在報導科技時,應該也要報導該科技是否已經可用?主管單管控的能力夠不夠?企業自行試驗自己產品的風險評估洽不洽當?學者專家不認同該科技產品者,其意見有沒有加以引用?有沒有報導那些號稱「人道」的基改企業其實是恐嚇農民或者販賣危險化學物品卻卸責的慣犯?
想像一下,若紐約時報或NBC環球媒體能夠完整地報導基改公司如何操控科學刊物;福斯新聞能夠播放食品衛生署不管內部科學家的建議嚴謹審核基改,反而作出政治的甚或不法的決定這樣的醜聞(註:這都是有證據的;詳見《­­欺騙的種子》一書)。這樣的報導一出,勢必成為其他廣播台、電視台與報紙爭先恐後的熱門新聞。你猜有啥後果:消費者會造反,政治靠山會崩盤,基改企業也可能就此垮台。因此大財團會用盡一切力量阻擋這種事情的發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孟山都、先正達、巴斯夫、可口可樂、萊雅(L’Oreal)、默克藥廠、史耐輝(Smith & Nephew)、英國核能產業協會(Nuclear Industry Association)等聯合出資在倫敦成立媒體公司Science Media Centre的原因。他們也瞭解網路的威力,現在又設置這方面的國際崗位。
美國第四任總統James Madison有名言:「全民政府若無法得到全民資訊,終將以鬧劇或悲劇,或悲鬧劇收場」。近兩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要解決氣候大變遷、社會不正義、生態不永續等諸多嚴重難題,最簡單的方法或許就是創造出有效的媒體。

訊息來源

※ 本文轉載自GMO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