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會呼吸的步道」 廢塑膠回收讓廣場變濕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宜蘭「會呼吸的步道」 廢塑膠回收讓廣場變濕地

摘錄自2016年6月1日自由時報宜蘭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宜蘭河永金一號橋下游段河川環境改善工程不斷獲獎,不但得到第15屆公共工程金質獎水利類特優,今年又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優良工程獎,第一河川局歸功於此次河川整治重視生態,使用JW工法讓步道會呼吸,還能讓降雨吸收到土壤層,此外,更與當地社區協力,打造出既有文化歷史又兼顧生態環境的河岸第一線。

發明JW生態工法的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陳瑞文說,這個廣場事實上既是濕地又是滯洪池,他利用廢塑膠回收,製作成導水架構,在地面留有孔隙,再與水泥結合,水泥下方則是碎石層與保水球,最下層則是土壤,透過導水架構,讓步道會自己呼吸、透氣,將冷空氣自動抽上來不斷循環,不但地板變涼,跟柏油路面相差20度,地底下微生物也相當活躍。

水利署第一河川局副局長張楨驩說,第一河川局從縣政府手裡接管後,第一階段先在宜蘭橋營造完畢,逐年編列預算往上下游整治,希望營造優良水岸第一排河川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