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珊瑚礁現況 (中)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珊瑚礁現況 (中)

2001年04月04日
作者:編輯室彙編

台灣的海岸線總長約一千五百七十六公里,扣除掉周圍小島,單是台灣本島,海岸線就長達一千一百四十公里,除了西岸屬砂質地形不適合珊瑚蟲著床外,北部、東部及南部沿岸附近,幾乎都有珊瑚的分布,其他離島同樣也有珊瑚環繞的景況,其中墾丁國家公園內是台灣沿海珊瑚生態最豐富的地區。每年初夏的滿月時分,這一代的珊瑚礁群的珊瑚蟲就會集體釋放精、卵於海水中,霎那間,由海底朝月光看去,精卵結合的盛況,就有如滿天星斗一般的耀眼燦爛。 但台灣有關珊瑚礁生態的研究頗為有限,除了在墾丁地區有較完整、廣泛的珊瑚礁研究外,其他地區的珊瑚礁多只有種類分佈等的研究資料,至於珊瑚覆蓋率等的量化研究數據則多半付諸闕如;比較偏遠的地區如蘭嶼,甚至連最基礎的研究數據仍是一片空白。因此,今年夏天,由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調查人員在東北角、花東海岸、蘭嶼、綠島、墾丁、澎湖、小琉球、進行潛水檢驗,結果卻發現台灣地區的珊瑚礁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浩劫,氣候因素與人為破壞使得珊瑚礁奄奄一息。學者預測,依此速度,台灣珊瑚可能在十年內全數滅絕。 

調查點一:東北角 

東北角海域地形變化多端,有峽灣、海灣、岩岸和沙岸,底質則以砂岩和頁岩為主,硬底質的海底大多有珊瑚分佈。調查發現,活珊瑚僅佔底質的16%,藻類卻高達60%。珊瑚礁區的海底生物只有極少數的碟魚和魔鬼海膽。這裡的自然環境較差(冬天水溫可能低於18度,另有東北季風和颱風侵襲),過漁及高度的遊憩壓力,可能是這裡珊瑚和其他生物數量較少的原因。 

 

調查點二:東部海岸



東部海岸珊瑚礁呈點狀分佈...就調查的地點而言,有幾項特徵:一是海藻多,這是優氧化的現象;二是許多地點混濁狀況嚴重,這與台11線拓寬工程、水土流失有關;第三則是今年有大量珊瑚白化的現象,水深3m處,約有25%-45%的珊瑚受此影響。



調查點三:綠島



綠島珊瑚礁體檢於9月上旬分別在南寮、柴口和公館1m,3m及10m水深進行。西岸南寮漁港外,以軟珊瑚最具特色,10m深處可達60%,3m深也超過了20%。與去年比較最明顯的差異是大量珊瑚白化的現象,在綠島西岸3m處約有80%珊瑚白化,而白化現象一直延伸到20m以下水深,約仍有10%的珊瑚受到波及。



調查點四:蘭嶼



蘭嶼有溫暖的黑潮流過,這裡的珊瑚群是以石珊瑚為主發展而成的群礁。經過珊瑚礁體檢調查,3m深的活珊瑚覆蓋率為33%,而10m處為48%,將近89%的珊瑚呈現白化。除了碟魚和魔鬼海膽外,大部份的標的魚種和珊瑚礁無脊椎動物闕如...全球氣候異常可能是導致蘭嶼珊瑚嚴重白化的主要因子。

調查點五:墾丁 

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地方潛水業者的參與下,共完成了核三出水口、眺石、佳洛水、香蕉灣、後壁湖、紅柴等地點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眺石、佳洛水和後壁湖的珊瑚覆蓋率都比1997年少,可見這些地點的珊瑚礁已遭受污染或人為破壞。此外,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有大規模白化的現象,水深5m以內的珊瑚礁幾乎全部白化,眺石等地5m以下也有堆積達數公分以上的泥沙,顯示這裡的沈積物污染嚴重。建議加強沿岸土地開發管理和水土保持、加強海域活動管理、污水處理、污染防治及降載核電廠熱排水。

[編按:該調查係於墾丁龍坑油污染發生前進行]

調查點六:小琉球

小琉球近岸破壞嚴重,但無漁港及遊客的地點則狀況較佳。以杉板路為例,15m深處的片狀珊瑚聚落完全無破壞;美人洞外多樣性高的蕈珊瑚更是其他地方所少見。就魚類而言,大型魚均未曾在調查期間見到,是珊瑚礁生態系的危險徵兆。今年9月間大量珊瑚發生白化現象是往年所無的。由於全台灣均有此現象,可能與地方性環境因素無關,而與黑潮帶來異常暖水有直接相關。

調查點七:澎湖

澎湖群島的珊瑚礁多集中在淺海,以石珊瑚為主。調查人員分別在澎湖本島的崎頭、蒔里、蛇頭山和青彎進行調查。死珊瑚平均覆蓋率為45%,以蛇頭山1m深處最高,為67%。除了碟魚和魔鬼海膽外,大部份的標的魚種及無脊椎動物都闕如。澎湖珊瑚礁衰敗可能與過漁及急增的遊憩壓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