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不是夢 企業不應視環保為發展阻力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永續發展不是夢 企業不應視環保為發展阻力

2006年08月05日
作者:楊懿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2006年7月,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簡稱經續會)在紛擾之下登場,環保團體雖然應邀參加,但似乎被列為找麻煩及妨礙經濟發展的一方。根據新聞報導,主辦單位為了避免環保團體抗議會議不環保,刻意不用免洗餐具,並做好垃圾分類,但還是被批評冷氣太冷,浪費能源。產業界代表則對環保團體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訴求不以為然,不斷有衝突口角。最後,7月27日環保團體代表宣布退出經續會,表達不願為政府替財團「反永續」會議背書之立場。

事實上,環境保護已經是全球的趨勢。在1992年6月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曾發表重要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其中原則12的部分條文為:「各國應進行合作以促進支持性和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這體系將造成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持續發展,並用更佳的方式處理環境退化的問題」,以及「處理跨國界的或全球的環境問題的環境措施,應該盡可能建立在國際一致的基礎上」。此外,2005年生效、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的京都議定書,也反應同樣全球尺度的經濟與環境保護並存的概念。因此,台灣的產業界在經續會上以增加台灣經濟國際競爭力為由,爭取兩岸貿易鬆綁的同時,實在沒有理由忽視溫室氣體減量的全球趨勢。

雖然台灣國際地位特殊,但也應善盡國際社會之責,因此,政府在近幾年已陸續制訂「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及「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書」,並研擬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期許達到永續環境、永續社會及永續經濟的願景,而落實國家永續發展指標是其中的方向之一。在6月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及研考會公布的2005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顯示,和2004年比較,2005年惡化的個別指標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庫品質、非自然資源生產地面積、天然海岸比例、耕地總面積比、有效水資源、公害陳情案件受理統計、環保生態預算支出、民間團體與政府合作參與生活環境改造計畫之程度等15項,在生態與環境現況部分有朝向不永續的趨勢發展。因此,環保團體在經續會的呼籲,是有其背景意義。尤其台灣是自然環境脆弱的海島型國家,環境不永續,國家經濟將受到衝擊,也無法提升競爭力,終究會遭到淘汰。

相對於經續會呈現出來台灣許多企業將環境保護視為阻力的態度,國外許多企業卻以行動宣告保護環境。7月25日外電報導,為了保護雨林,麥當勞、特易購等通路業者,在環境保護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牽線下,將集體拒絕採購亞馬遜雨林地區栽種的黃豆。因為綠色和平組織花了3年時間深入巴西雨林調查發現,許多森林的濫墾和跨國農產公司的贊助有關,而麥當勞、肯德基等是這些跨國農產公司的重要採購者。

當然,台灣也有重視環境保護的企業,但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環保團體也應用信任及溝通的態度面對企業,不但投入長期環境監測,也提出具體方案,協助企業落實環境保護。而台灣環境永續,政府責無旁貸,不僅是書面的宣示,還要行動落實,讓台灣的永續發展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