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志工相見歡 學習傳統技藝
來自台灣、日本、英國、德國與瑞典的國際志工,今(5)日齊聚花蓮吉安鄉南華村,頓時讓這淳樸寧靜的客家村落一時間熱鬧了起來,四天三夜的生態工作假期自此揭開序幕!30位國內外志工將接受老師傅傳統技藝的洗禮,運用自然素材修復傳統建築──菸樓,並在專家導引下體驗花蓮的風土民情,進行一趟深度的文史、生態之旅。
今天是活動第一天,志工們齊集在山緹民宿舉行簡單的歡迎式。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李進興代表主辦單位歡迎大家,他表示:「常常有人懷疑怎麼會有人這麼傻,自己交錢來參加活動,還要幫忙作工,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個活動真的很有意義,我們在工作中,不但可協助傳統農村的景觀復舊,其實也從服務對象身上學到很多。」台灣拜耳公司總經理李克(Harald Liedtke)也說,「拜耳一直以企業責任自許,也很支持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個人到台灣還不到一個月,對台灣充滿好奇,相信能透過這次活動更瞭解台灣。」
志工們臥虎藏龍,一些志工本身即有學習建築與環境工程相關背景,也有對於公共參與、農村規劃有興趣的,還有幾位志工已多次參與。其中來自日本的佐佐木孝子(Takako Sasaki),更是第三次來到台灣參加工作假期,從2004年到過台東建置具污水處理功能的生態池,2005年參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種源保存,今年更號召四位日本明日香景觀保存志工協會(Asuka Scenery Volunteer Association,ASCVA)的重要幹部,一起到花蓮參加工作假期;該會會長三木健二(Kenji Miki),以日文介紹自己身兼會長、大學教授及研究生的身分,他表示雖然在這次活動中年紀最長,但是他相信自己內心比大家還年輕。英國籍Prasanna Probyn投入國民信託組織的工作假期已有12年經驗,Probyn認為國度之間許多的想法跟做法應該是雷同的,而三度代表拜耳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的蘇美玉、胡芬蘭更是長期投入生態保育志趣。
歡迎式後,人人一台腳踏車穿梭在南華社區的小路,依照中、日、英文等三種不同語言分組進行,由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南華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蕭民輝、村長曾連福等帶領大家參訪南華社區以及老菸樓,對於施作地點與社區環境更了解後,往後三天將在南華社區發展協會73歲邱琳福等老師傅帶領下,運用傳統自然素材,參與砌牆、造梯等工作,整復傳統老菸樓與整頓工作室。活動也將深度參訪花蓮日治時期建築松園別館、太平洋岸的七星潭,以及馳名國際的太魯閣國家公園。
為了慰勞志工們連日的忙碌奔波,主辦單位貼心準備了紅麴酒、薑絲炒大腸、苗栗小炒等客家餐為遠道來的志工們接風,接著每天也都有不同的社區風味餐,而活動高潮將在第三天晚上的文化之夜,享受村長設計的天皇餐──吉野一號米,這種米粒大又圓、吃起來特別Q,和一般尖長的蓬萊米不一樣,日治時期常特別為天皇準備,因此得名。
這次生態工作假期主題涵蓋社區、人文與自然,結合社區居民的在地生活,以及老師傅的傳統技藝與文化,讓志工體會自然建築並瞭解自然素材的運用;此外,延伸南華社區發展協會原先就已積極投入的社區工作,整復後的菸樓將在8月9日正式啟用為菸樓工作室暨社區菸樓文化館,當天並有揭幕儀式,接續推動社區傳統文化、風俗、建築的維護與傳承。
這次工作假期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拜耳公司第三度舉辦生態工作假期,並有行政院客委會、吉安鄉公所、南華社區發展協會、環保聯盟花蓮分會等單位,共襄盛舉。活動中更結合文化大學觀光系、太魯閣國家公園、黑潮海洋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與花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的專家,為志工深度導覽花蓮地區的生態、人文特色。
【幕後花絮──吉野一號米 展現社區歷史傳承與再造】
農人靠天吃飯,8月5日(農曆七月十二),在水田要開工插秧的這天,地方長老齊聚土地公廟向天祈福,將水田開工這件事向土地公報告,請土地公保佑風調雨順、穀物豐收,美酒甘甜,等到穀物收成時再來答謝。這片位於南華村的水田,將要插下又名「天皇米」的「吉野一號米」秧苗。
邱琳福老先生說,吉野一號米粒大又圓、吃起來特別Q,和一般尖長的蓬萊米不一樣。日據時期日本人將日本米和台灣品種交配,而種出這種米,日本人特地寄回日本給日本天皇吃,因此,吉野一號米,又稱為「天皇米」。
今天種稻的收益已不如過去,政府補貼轉作的津貼,高過於把自己辛苦耕作一分地所種的米拿去賣的錢。不過,庄內有人水田要開工,南華社區發展協會邀請地方上長老來參與種田插秧的傳承和解說,經驗豐富的老先生們在水田裡前後一字排開,速度雖比不上另一旁的現代插秧機,但是在水田邊未曾插過秧的後生仔看來,排列整起、精準無比的秧苗列,正是這些長老豐富農作經驗的精髓表現。
由奇萊山的水源孕育而成的天皇米不同於其他米種可以大量栽植,而南華社區自富有歷史淵源的百年米中,尋找先人在此開墾的記憶,從天皇酒思量社造醞釀的過程,將社區耆老的竹編手藝、以及村內生活中極易取得的自然素材菜瓜布、茅草,一一運用在酒品的包裝等等構思……這些保存社區文化歷史的努力,更顯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