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厚厚一層的海鳥排遺物掩蓋的智利、秘魯外海礁石以及荒闢島嶼,搖身一變而為世界上最大的氮肥來源,成為一種國家經濟收入,因此,聯想到台灣的廚餘,其佔比一般垃圾量的20~30﹪,是否有可能成為另一廢棄物變黃金的典範?
過去將家中的剩餘的飯菜、果皮等有機物質,丟置在垃圾桶裡成為廢棄物的一部份,且是潮濕與惡臭的來源。政府與民間大力推動垃圾減量及乾濕分離政策下,佔比一般垃圾成份20~30﹪的廚餘,成為關鍵角色。檢討過去末端處理方式,以掩埋處理時,廚餘造成環境惡臭、噁心,降低周遭生活品質;而採焚化處理時,因含大量水分及易腐性質,造成熱點降低、燃燒不易、促成戴奧辛且容易耗損焚化爐而增加維修次數及成本。
有的國家鼓勵在家戶端將廚餘攪碎後送進下水道,再由污水處理場處理,對民眾而言此法甚為簡便,台灣這方面則條件不足,因下水道普及率低、污水處理效率不彰,走下水道一途很快就被策略排除了。另一方面,考量廚餘的資源循環利用,除可降低垃圾混雜時的臭味、減少垃圾量及增加掩埋場壽命外,還可提供做為燃料或肥料使用,可說具備多重效益。
廚餘堆肥處理從回收管道、廠址、處理技術、一直到通路與堆肥的利用,可以設計不同的替代方案來選擇,但是否需要全面執行廚餘堆肥,回顧過去社區、學校、及民眾推動的廚餘回收,在民眾參與和地方特色結合中,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發展。
例如校園、住宅大樓及鄰里等結合而成的社區單位,其運作可以超出廚餘再利用的效益,當結合當地中小學的戶外教學、自然或化學等課程,讓孩子拿鏟子翻攪木屑和菌種,體驗堆肥製作過程,更是成長中的親身學習。也有學校將校園內環保區域以步道來串連,台中縣烏日鄉的明道中學就利用校園的落葉樹枝作成有機堆肥,結合生物科技設置教學有機農園,實際將環保概念融入教育中。
而廚餘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甲烷也可做替代燃料,家庭產生的廢油也可作成肥皂,過程中發酵所產生的肥水,用水稀釋後,除可當做有機肥料使用外,也可以用來清潔廚房及通水管,經由水管通路流進化糞池的肥水,因富含分解菌種及酵素,連肥水都可以一併分解清理,堪稱有效的生化清潔劑。
另外,廚餘回收用途若通路受阻,問題會回歸到源頭減量。像韓國環境部為了減少廚餘,從南韓傳統飲食文化著手,推廣「希望食譜」,並加強餐飲從業人員的教育。同時,南韓政府為了培養兒童於幼年期即認識到減少廚餘和資源回收的重要性,目前正審慎地研究幼稚園和中小學的改革方案。在國務調整室主管、環境部和農林部等8個部會共同制定「改善飲食文化和處理廚餘綜合對策」的5年計劃中,規劃至2009年,廚餘量應降低至目前的一成。
廚餘幾乎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的殘餘物,過去我們多以鄙視或馬虎的態度來對待,不僅造成惡臭、潮濕、嫌惡等問題也浪費了自然有機的資源。現在,廚餘政策已修正為「源頭減量」及「乾濕分離」,其他種類的垃圾因濕度降低而易於清除和回收,導致整體垃圾量也普遍下降,但廚餘本身,其妥善處理的設施容量仍遠遠不足,這個落差仍有待政府、民眾及專業者共同來努力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