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業周刊上有一篇李宏麟先生的文章,其中論及這一陣子台灣似乎出現一個感覺:「反高科技業的氣氛」!? 李先生指出: 為了稅收、租稅公平,針對高科技業員工分紅配股按實價課稅、鼓勵投資傳統產業的資產重置型基金成立、投資高科技業的基金申請則不鼓勵、搶救傳統產業優先於高科技業發展等都是可以討論的,但為了公平正義,而導出反高科技業的氣氛,這就是大事了。沒錯! 這的確是大事,因為大家印象中對於高科技被塑造為等同於高優先發展權、高經濟貢獻度、高報酬率、低污染的理想範型,只因為新政府一支「公平正義」的劍出鞘,高科技業者發現,自家人的刀光劍影,其實不遜美國等大老闆們的銅人陣。怎麼說呢? 全球高科技業的競爭,是既合縱又連橫的策略交叉應用,本是同行相爭態勢,必要時卻得同聲制敵,美光傾銷案是一例證。
但是,綜而言之,這些都尚屬私人契約所衍生的競合關係,且仍以「最大獲利」為各自終極目標。前一陣子曾與諸如台積電、聯電等公司任職的工程師聊天,他們其實不反對配股課稅,對於這類似課征證所稅的概念舉雙手贊成,但也希望以同樣標準檢視所有行業。園區員工對於外界矛頭紛紛指向自己顯出一私無奈,在基層工作的工程師與管理決策階層的大老關心的似乎不盡然相同,至於外界所形塑的反高科技「氣氛」,那就更加詭鞠了。
我同意李先生所說,「氣氛是有力量的,形成氣氛也是政策、責任,它會影響資源的走向。這個以政策強制引導的資源走向,如果不小心影響了台灣科技經濟的成長,政治、社會都會跟著出問題。」新政府的政策似乎也頗意識到此要訣,一方面對佔絕大多數的傳統產業展示共存亡的「拯救貧窮大作戰」決心,以可能取消半導體18um製程以下的租稅獎勵等突顯社會經濟面的公平正義,並釋放一連串作多的經濟消息面;另一方面,在資訊高峰會上再次釋放「綠色矽島」的國土大餅,試圖收編高科技、環保人士與國人對於高科技的正面意象為國家總體發展的綠色標籤。你們說,這樣像是有「反高科技的政府」嗎? I don't think so ! 至少從「矽島」兩字,我們可以發現新政府對於高科技產業的態度,同樣是相當矛盾的。誠如成大一位專研高科技產業規劃的學者在一次有關生態工業園區的簡報開門見山指出,「此處的「矽」字用得有點危險,似乎暗喻獨鍾高科技產業的國土政策….。」「成也竹科、敗也竹科」,這是一句新竹都發局去年舉辦的城市青年設計師座談會中我對於新竹發展遠景的看法,好像有點偏執,但是若將此應用於台灣的產業發展願景,「成也高科技、敗也高科技」,對於政府與人民卻有著一樣的迷惑? !
李先生在文末提及,勿因追求政治、社會的公平正義而忽略經濟的公平正義。並以「高科技的公平是平等的公平,人人都可以參與…..反倒是過去傳統產業發展,政商關係很重要…..」「人們需要希望…..尤其是高科技業。與其讓工作沒有致富希望的廣大工作者跑去股市亂買股票,不如讓他們到高科技業工作,有一個三至五年改變生活的希望。公平的希望是一種美好,不應被妒忌,被扭曲,因為它有創造的力量。」對於「公平」的衡量,筆者或許無法以量化指標辯明孰輕孰重,但卻十分心痛的必須提供另一觀點給大眾參考,高科技業的進入門檻相對於傳統產業絕對是更不公平正義的,因為它挾持的是高知識資本、高資訊流通資本的壟斷以及更複雜封閉的社會人際網絡關係,或許有人會說有internet啊? 但是,在過去一介平/貧民或許尚可藉由勞力爬升至高層經濟、社會階層,但是現在高科技創造了一批新貴的同時,卻也加速了另一批也許他們數輩子都難以追上頂峰的新貧階級,Internet ? 對於一些人甚至是更為難跨的階級流動障礙。
「靠高科技業致富絕對不是罪惡,否則美國就是全球最大的投機國。要小心的是,不要因為公平正義的個性追求,而損害了經濟前進的力量」,李先生的話似乎沒錯,但是其文中似乎隱含著「抑歐揚美」的意識型態,暗諷歐洲對於經濟發展未與美國主流靠攏的下場淒清…。我所接觸過的歐洲朋友卻都以其生活環境品質自豪,並散發一種深刻文化反思的人文氣質。我只能說,這是人民價值觀的「選擇」問題吧! 台灣,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最無法接受文中的「…它耗用社會自然資源不多」觀點,又是「高科技=低污染」的誤導觀點,詳細論證可參考筆者前述文章,這一直是我最擔心整個環境正義無法伸張的金鐘罩,似乎大家被這類觀點教育的太根深蒂固了,美國矽谷土地資源與勞工健康耗損的報告早已廣播全球之際,台灣,你是否聽見?
現在是否有反高科技的氛圍? 我想不是那麼重要,倒是真的應該像是爭議不斷的核能發電羅生門爭議一般,將不同觀點的「資訊公開」,讓民眾與政府各決策人員清楚每一種觀點的基礎與說法邏輯。台灣高科技業的下一步是什麼?我們不應該像舊政府只提供經濟面為主的資料粉飾太平,此刻,我們需要的是在適當公開高科技在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多面向資訊前提下,讓政府有清楚的政策擬定依據,而人民有自由選擇生產、生態與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