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簡單介紹過產業生態學概念後,我想先直接引進其應用規劃模式-「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簡稱EIP)」給大家參考,至於產業生態學的操作方法、工具或是其他重點討論議題,往後將會藉著分享一些EIP的機會補述。
由產業生態系到生態工業園區
產業生態系是產業生態學所強調的重要概念,但基本上來說,它並沒有實質空間地理上的概念,而今人類社群中主要的生產活動常透過「工業區」或是「工業園區」這樣的土地集中使用方式,以與其他住、商等生活機能區隔出來。不論其集中方式是否恰當,這對於環境的衝擊往往特別引發專家學者、社區居民的關心。
傳統的工業活動模式指的是「個別生產製程引入原料並輸出產品以販售之,加上廢棄物處理-應該轉化成一更具整合性的模式,也就是一個產業生態體系。」在此體系中,「假設物質流與能源流是最佳化的、產生的廢棄物是最少的,而其中一製程排出的廢水 …可作為另一製程的原料。」這是最早期Frosch等人對於產業生態系的理想看法,或者也可說是EIP的物質基礎觀點。但是推展到空間層次的EIP,它所需觸及的將是「經濟 /商業經營利益」與「環保」、「政治」「社會」、「文化」….等多重層面交戰的綜合體。
生態工業園區(EIP)定義
EIP最直接簡單的定義即「指某一生產者(公司、工廠…)的廢棄物可當另一生產者資源的地方」。而目前世界公認的定義,多以美國PCSD在1996年於維吉尼亞州Cape Charles所舉辦的研習會之結論為主,當時歸納出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定義:
(一)一個彼此相互合作且與地方社區有效率地分享資源 (資訊、物質、水、能源、基盤設施和自然棲地) 的企業體所形成的社區。可獲致經濟上的利益、環境品質並促進關於人類商業及地方社區資源的公平。
(二)經過規劃的物質及能源交換之產業系統;它在尋求能源及原料使用的最小化、減廢並建立永續經濟、生態和社會關係。
後來美國環保署又將EIP歸納為一綜合定義 :
「生產及服務業所形成的社區,藉由經營環境和包括能源、水、物質等資源議題以尋求更佳的環境及經濟績效。且藉由共同合作,企業社區所尋求的集體利益將大於每一公司個別利益總和。」
有一位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Cohen-Rosenthal和加拿大Dalhousie大學教授Cote共同認為,在空間上定義「生態系」特質,其中有意義部分在於其強調「交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生態系的穩定,依賴的是系統內物種彼此之間相互鏈結程度。當系統成熟時,這些連結關係就更為擴展開來。而人類就好比是生態系內與其他物種交互作用,同時也是影響生態系物理與化學特質的一部份。
所以目前我們很清楚地可以發現EIP有幾項重要概念,包括「封閉物能流」、「資訊分享」、「公私合夥」、「總體而非個體」、「共生」等跨經濟、環境、社會的觀點。
全球觀察
美國的社區已開始試行EIP概念,直屬美國總統的永續委員會(President Counci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PCSD)亦將其中四個地點命名以作為EIP的示範個案。在引介這概念四年後(1997),北美至少已有15個社區展開產業生態系或是EIP計劃。其他歐洲國家亦有類似概念推行中。
其實這概念近年受重視之關鍵,在於自然資源匱乏及國際環境公約無形或有形對全球環境議題關注壓力漸增所致。而全球或台灣推動的工業減廢或清潔生產,多僅針對單一產品製程、工廠或公司考量,至於整體工業生產活動的環境議題,多半尚未有整合經濟與生產、生活面的討論。稍後會以美國為主要討論核心,主要是因為這次它由中央聯邦到地方的全面動員,進行跨領域的整合與實質工作執行,雖然或許有人會說例如德國的做法及成效也許不比美國差,但是目前美國所展現的影響,仍是全球最不可忽視的主導力量。
我們由EIP概念中,似乎隱隱嗅出一點長久以來經濟開發與環境衝突的希望?它是真正的解藥嗎? 目前似乎是較佳的藥方,但是這慢性病實在病灶太深了,EIP也許不是萬靈丹,我們只有持續觀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