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具有維繫人類生存的價值,而保護區是保育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方法。保護區的劃設其實就是物種保育中的「就地保護」,既然決定就地保護,那麼下一步就是決定該選那裡建立保護區,至於保護區怎麼選?選取後怎麼做?怎麼管理?就須要一套準則。
目前各國學者提出許多保護區劃設的模式與準則,其中經常採用的是間隙分析法(Gap Analysis Program, GAP)和熱點分析法(Hotspot Analysis),再配合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以有效的達到保護物種的目的。另外,當某地區生態系中的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消失時,生態系會崩潰,所以當關鍵物種有可能受到威脅時,也可考慮是否劃設保護區。
GIS是將不同類型的屬性及空間資料,如海拔高度、物種數量、人口數目、建築物佔地多大……等,輸入儲存並進行疊合,用來計算你想知道的各種資訊,如台北植物園的各種動物的分佈。輸入的資料愈多愈豐富,所得到的資訊就愈精準。
GAP就是利用GIS在已劃設的保護區之外,尋找受威脅或瀕危的物種,再評估是否有需要另設保護區,或是以其它方法進行保育。台灣進行保育多年,劃設數個國家公園及保護區,但是為避免遺漏急需保育的物種,有專家建議將各保護區間未受保護的區域,另行劃設保護區,能將各現有保護區連結,使保育更有效率。
另一個常用方法是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分析。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定義,目前較常用是物種的豐富度(Species richness)或是特/稀有種的數目(Endemic/Rarityspecies)的地區,範圍可能很大,如整個加拉巴哥群島上的所有生物;也可能小到如南投蓮華池中的各種水草與蛙類,只要該地區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就可稱之為熱點。
讓我們想像,有一個地區有非常多的特有森林與動物,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如果這個地區是在中央山脈,那麼劃設為保護區是最自然的想法,也是必然的做法,因為這是最見成效的方法。
但是如果這個地區落在新竹科學園區的某一小片山坡,那麼我們就不可能為了這一片山坡,將整個竹科園區圍起來劃為保護區,因為如果真的這麼做,台灣的經濟勢必崩潰。這時我們會尋找是否有其他地方,與竹科有相同的物種,若是幸運的找到了,就可以選取為竹科的替代保護區,但是對竹科內的生物族群,還是應該進行監測。如果真的找不到其它的分佈地,只好考慮其他的方法。所以會從保護生物多樣性熱點著手,來訂定保護區劃定的優先順序(priority),是因為涉及到人力與財力上的限制,希望能以最少的成本來保護最多物種。
我們以上圖為例,保護區優先選取的條件就是Hotspot,如:圖右上角Estranged Mt.及Dragon River的紅色區塊,保護了這個區域,就可以花最少的錢,保護最多的物種。再來是特殊地形,如圖下方的Moon Lake和Swan Lake。藍色區塊的Illusion Mt.是因植物組成與Estrangd Mt.相似,可做為三種植物的替代保護區。Yukikaze City因有瀕臨絕種的鶴,且為低度開發,所以也可劃為保護區。
現行的保育制度,仍必須考量到成本效益的問題,過與不及都不好。對瀕危或稀有物種而言,最完美的保育方法就是所有土地完全禁止開發,但是這將會影響人民生計。早期國家公園內完全禁止打獵,這使得原住民的文化祭典無法舉行,原住民的狩獵文化逐漸式微,而傳統文化對狩獵物種的尊重與永續使用的觀念也因而蕩然無存。近年來,政府已開放原住民為了祭典需要,可於非繁殖期獵取非保育類動物,因為各種族的祭典文化,也應該包含在多樣性之中。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