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的經濟價值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圈的經濟價值

2006年09月26日
作者:倪宏坤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為了保育八色鳥  台灣曾掀起反湖山水庫的熱潮  不願以經濟理由犧牲生物多樣性 (圖片來源: 雲林鳥會)就整個生態系層次的生產和經濟效益來看,投資大筆時間和金錢搶救生態系中的特定物種,是說不太過去的,尤其是已經罕見的瀕絕生物。比如,雲林縣森林中的八色鳥如果消失了,並不會影響台灣整體的環境健康與財富;就算阿里山上的台灣一葉蘭都滅絕了,也不會影響到整個阿里山森林的淨水功能;但是,單單就生物目前已知的實用價值來評估它們,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說,這是「野蠻人的生意經」(business accounting in the service of barbarism)。

生物圈的彈性

養殖漁業填補了部分捕撈漁業的產量缺乏 (圖片來源: ENS)大部分的環境學家都相信,人類已經把自然界干擾得太離譜了,令人不得不想起民間流傳的一句老話:不要惹惱大自然媽媽(don't mess with Mother Nature)。自然界已經安然演化了30億年,雖然當中亦曾有過鋪天蓋地的大變動、使面貌一夕改觀;但她在30億年的最近一百萬年裡生下了人類,人類卻成了無時無刻不予取予求的無理巨嬰。她對於人類的需索無度,也顯現出無力應付的疲態,並將她無力負擔的部分,反饋成為人們口中的「環境災難」。

生物圈彈性有限的例子隨處可見,以海洋漁業為例,現今的產值已經到達瓶頸、不可能再突破了,顯明了海洋的面積和生物數量有極限的事實;然而,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與生活品質的提升,對於漁獲的需求只會一直增加,市場的需求因此帶動了水產養殖業的興起。人工養殖的海產雖然可以填補海洋漁獲減少下來的空缺,但因此付出的環境成本卻是一直在上升,最常見到的就是溼地生態的改變或消失,但溼地卻是培育海洋生物的搖籃。如今,原來可以不需成本就可以得到產品的海洋漁業,已經需要用人工花錢來製造了,這也會使得全球海岸及內陸經濟的通貨膨脹壓力上升。

棲地的價值

紅樹林 (攝影: 陳怡萱)針對溼地轉型水產養殖業的價值效應研究,Sathirathai與Barbier曾在泰國南部的紅樹林進行評估。從1987到1999年,泰國南部Honduras濱海的紅樹林大部分已開發成養蝦場。若單看養蝦場的經濟收益,每一公頃的紅樹林溼地在開發之後,可以淨獲利美金2,000元;若維持紅樹林的原貌,只能勉強有漁獲美金70元及木材產品美金90元。但如果將紅樹林對海岸環境的保護也算進去的話,每一公頃的紅樹林其實可以再提供美金3,840元的產值,比較起開發後的養蝦場,除了要付出地層下陷美金1,700元以及污染處理的美金230元,天然的紅樹林與開發的養蝦場幾乎在成本收益上不相上下。如果有一天,泰國人民不想要人工的養蝦場,想要回復成原來的紅樹林景觀時,那麼每公頃復育的成本會高達美金8,240元。算一算,天然的紅樹林的淨產值可以在美金1,000-3,600元左右,養蝦場則最高只能獲利美金200元,且有可能最多負債美金5,400元。

美國紐約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案例。紐約市原來享用著凱司吉爾山麓(Catskill Mountain)的純淨水源,這水源生產的瓶裝水也一度銷遍美國東北部;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愈來愈多的森林與水源地轉型成為農莊、房舍、度假村等,污水和農業廢水降低了水質,後來甚至無法達到環保局的水質標準。

紐約市政府可以選擇花費60-80億美元興建淨水廠,並於往後每年支付3億美元的營運費用;或是重新規劃水源區,讓森林回復天然的淨水功能,捕捉並純化雨水、使乾淨的水回到河流中。這樣的安排也要花費10億美元,但往後並不需維修費,水源地也還能具備防洪的功能。

玉井的行道樹 (攝影: 瑞光)亞特蘭大市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過去都市發展的歷程中,亞特蘭大砍伐移除了市區內20%的樹木,使得每年的洪水量高達44億立方英尺。若要興建可以容納這麼多水的水庫,需要美金20億元;如果只是單純將移除的樹木重回原來的地方,比較起來便宜很多,也永遠不需要花錢維修。

從生態系中攫取財富,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結果,卻也可以達成良性的效應。就人類長期的物質或健康的利益而言,保育生物多樣性,都是必須的。

參考資料

Edward O. Wilson. 2002. The Future of Life. Vintage: New York.

Peter H. Raven et al. 1999. Teaming with Life: Investing in Science to Understand and Use America’s Living Capital. Washington D.C.: 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odiversity and Ecosytems Panel.

Sathirathai, S. and E. Barbier. 2001. Valuing mangrove conservation in Southern Thailand.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9 (2): 109-122.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