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行旅者——迴游性魚類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行旅

大海的行旅者——迴游性魚類

2006年10月23日
文字/攝影:范欽慧(國立教育電台製作主持人、影像工作者)

丁香魚清晨六點不到,曙光初露,澎湖赤崁村的漁港內已經非常熱鬧了。漁船忙著上下卸貨,一輛輛小貨車早就等候在那裡,趕著把最新鮮的魚貨送到市場去賣。四月初我來到這裡,就已經看到丁香魚。其實打從農曆三月左右,成熟的丁香魚母魚就會洄游到澎湖北海一帶產卵,等到秋季來臨,丁香魚才會成群迴游出澎湖的海域。



台灣四面環海,也成為迴游性魚類必經之地。如果你長期觀察,你會發現這些漁港在不同的時間,會出現不同的魚類。同時,在台灣不同的地方,捕獲的魚種也有差異,這是因為這些魚都是在不同的漁場所捕獲。要成為一位專業的漁夫可不容易,他們可以清楚地掌握這些魚類出現的時間與地點,這可是多年的經驗所累積出來的心得,特別是針對一些迴游性的魚類,牠們就像是空中的候鳥一樣,總是有一些固定出沒的路徑與時間,這樣的遷徙,目標大多是為了覓食或是繁衍後代,但是要完成這樣一趟的生命行旅,對這些迴游性的生物而言,總是充滿著嚴酷的考驗。 



禁忌季節的屠殺套餐:珍惜之心&飛魚眼淚搭配上菜



蘭嶼漁民夜捕飛魚每年二月,當大地回春之後,在蘭嶼的達悟族也開始進入捕捉飛魚的季節。這些飛魚會隨著黑潮一路北上,也成為達悟人重要的食物來源。傳統以來,關於飛魚的祭典與禁忌非常繁複,達悟人視這群飛魚為上天賜予的禮物,十分重視與珍惜。

在捕飛魚的季節中,他們禁止到海中射一些珊瑚礁的魚類。過去他們都是划著傳統的拼板舟,在夜間舉著火把捕魚。然後白天則會去釣飛魚的獵食者,也就是鬼頭刀。不過種種的捕魚方式與時間都是有規定的,但是這幾年來,達悟人已經不舉火把,而是改為燈光照射,不過還是採取傳統的漁具,而不會大量捕捉。飛魚捕回來之後,他們會用林投的根所製作出的細繩,綁著一隻隻處理好的飛魚。讓他們曝曬成魚乾,用來儲存與餽送親友。十月之後,他們就不再捕飛魚,而只是食用這些魚乾。而他們的生活節奏與對時間的記憶,也跟這樣的自然資源有著密切的結合。這種順應自然的方式,其實是非常有智慧的。



曬飛魚乾不過,我們在這個嚴守捕捉飛魚禁忌的季節裡,卻看到許多來自台灣的漁船,他們利用大型的網具,來到蘭嶼附近海域捕捉飛魚,而且毫不留情的一網打盡,看在達悟人的眼裡,非常的心疼。原來台灣東岸同時也在慶祝飛魚季,但是我們卻看到是各種「飛魚套餐」與「飛魚美食」的促銷,除了吃的層面之外,我們似乎缺乏一份達悟人對飛魚的尊重,那就是「不濫捕,不濫用。」的節約態度。



短視近利、滿門抄斬式的漁獵文化



從五月份開始,這些迴游性的魚類便要開始產卵了。飛魚喜歡在一些大型的藻類底下產卵,尤其像是一些漂浮的馬尾藻下更是牠們鍾愛的目標。人類發現了這個祕密,於是投其所好,便利用草蓆來漂浮在海面上,飛魚就會自動來這裡產卵,於是人們就可以輕輕鬆鬆地把這些魚卵概括全收,並大肆販賣,這種「殺雞取卵」的方式,讓飛魚的族群量受到更大的威脅與衝擊。



a China trawlerman and silver herrings人類對自然的層層剝削,也發生在烏魚身上。每年的冬至前後,烏魚就會迴游到台灣的西海岸,此時牠們的體內都有魚卵,也成為人類覬覦的目標。而烏魚子總是為漁民帶來一筆豐裕的收入,所以又稱這些烏魚為「烏金」。只是年復一年,烏魚的數量逐年下降,由於人類的貪心,短暫獲得一些利益。但是長期來看,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只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貧乏。今天,這樣的態度仍在持續中,讓人不免擔心,到底我們的海洋還能承受多久?或許,讓我們向傳統的智慧學習,懂得感謝上天的恩寵,才能永保週遭自然的美好與繁盛。



因為,沒有珍惜,就不配擁有。

※ 本文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作者

作者

范欽慧

自然筆記」節目主持人,「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對大自然聲音充滿好奇,喜歡錄音,也想更進一步了解生物相關知識,於是把鳥類和昆蟲的聲音錄下來。從1997年錄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