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無消費日,真的什麼都不能買?其實,買不買是其次,重要的還是「不買」背後的思考模式轉變,以及相應的生活態度轉化。拿最近紅透半邊天的「樂活」(LOHAS)來說好了,以消費經濟見長的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劉維公曾說:台灣對「樂活」(LOHAS)的關注偏重在個人健康意識與環境保護的實踐,太少注意文化價值革命現象;即是點出LOHAS並非一種時尚流行,而是一種精神!劉維公說:「LOHAS應該是文化創意者,他們會表現與其他群體不同的生活風格,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價值主張…」
同樣的,無消費日怎麼實踐?須回歸到真實的瞭解與深刻的體認。據古蘭經記載,伊斯蘭教每年回曆九月封齋,當月每日直到黃昏才能進食,用意是要透過忍耐與償苦,以清心寡欲、禁誡食色。我們或許無須做到這樣,但可在無消費日以24小時不消費來反思消費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經驗「必需消費」與「不必消費」的悖反考驗,以身體力行來辯證「節制消費」到「可持續環境」的關係。
以下,本文從「新飲食」、「新書香」、以及「新教材」三部曲來談,算是拋磚引玉,其他層面,留待諸君自行體會延伸囉。
【新飲食】
吃到飽、吃太好、吃大魚、嚼大肉……哪裡不好?對健康不好,然後呢?Colin Tudge在《種瓜得瓜(So Shall We Reap)》一書中指出:「一旦家畜數量大幅增加,反而形成家畜與人類競爭食物的狀況。倘若目前吃肉的趨勢繼續這樣下去的話,到了2050年,全球家畜所消耗的食物將等於40億人口的消耗量…」
當我們的腳步踏在同時擁有8億人處於飢荒威脅的土地上,世界銀行報告卻同時指出:「工業化國家每人肉類消耗量從75公斤增加到84公斤;發展中國家每人肉類消耗量將從25公斤增加到35公斤。」
而這樣所消耗的總能量要以牠們被餵食的榖類與大豆等飼料來換算,因為目前肉品來源已經跳脫往昔以剩餘飯菜餵食家畜的型態,而是以大片耕作取得的食材為主的方式,在這些肉品轉換成我們所攝取的卡路里之前,這些家畜已經耗費掉許多能量了!
正如《少吃肉,利益全球(The Global Benefits of Eating Less Meat)》一書所言──不僅是幫助全球資源的永續利用,該書更指出少吃肉對於人類健康、糧食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動物福利都照顧到。因此,除了選擇精緻飲食取代以量取勝的吃到飽,被營養學家視為是健康飲食美好藍圖的地中海式飲食──以大量的蔬菜、全麩榖類和較少的肉類為主的飲食,也是很好的選擇。
【新書香】
常聽聞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沒有足夠讀物,而有捐書到遠處的活動。偏遠地區沒有圖書館或圖書館藏書不夠,多半與預算有關;看回城市的圖書館,雖然藏書量遠遠豐富許多,但書的品質卻往往老舊破損、新書種也不多,比起書店陳列架上乾淨漂亮的新書,實在太沒有吸引力;日前誠品書店信義旗鑑店開幕時,所標榜的就是書店的大面積與豐富的藏書量,讓文化人詡之為「圖書館式的書店」,並將「買書回家收藏」標榜為個人文化水準的指標。
公共財也是你的錢!
在無消費日,我們希望建議一種比較不一樣的「文化收藏」方式。買書回家,是私有財;投資與善用圖書館,卻會成為公共財。畢竟圖書館的經費來自納稅人的荷包;若能將這樣的方式,如歐美般擴及到學校所用的教科書與參考書上,那麼不但減少了購買,也是真正將錢投資在眾人都可獲益的公共財物上。
但是,圖書館裡的藏書,人人都能借,而且可以永遠使用,因此會讓人有「免費」的心理,因之在使用時不夠愛惜重視;對於圖書館藏書不夠滿意的讀者,便轉而願意光臨書店、花錢買書收藏。其實,圖書館的建置是典型的「公共財」概念,若使用者(同時也是投資人)蓄意消耗這份財物,那麼也會增加將要支出的成本。
【新教材】
真的需要買那麼多參考書嗎?
在教育部於1993年開放教科書選用版本後,從國小參考書從5科合成一本、演變成一科一本;且各家出版社為掌握客源,在參考書上花費許多心思,一綱多本不同科目、版本及出版社,學生常要跑許多家書店才能買齊,甚至比教科書還貴。許多家長邊買邊罵,卻又不敢不買;但若基本學力測驗是測量孩子學習目標的共同基準,孩子真的需要每個版本參考書都讀才能吃得下、睡得著嗎?
參考書是為應付考試而存在的,目前國中小參考書,並非全透過市售給學生家長,有些只專門販售給學校老師,或是針對補習班、安親班特別編寫。又因學校老師不希望與補習班用同一種版本測驗卷,所以測驗卷因而有了版本之分。在「教科書內容簡單化」的趨勢下,書商為了讓參考書賣得好,盡量將內容加深加廣,在自由競爭及優勝劣敗的迷思下,其實賠上了相當大的環境成本;除此之外,許多教科書也有附屬材料如教師手冊、教學指引、學生習作手冊、附加媒材等,但在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根本用不到那麼多輔助材料,這些樣書、光碟、海報、磁鐵、印章等,真正可利用的又有多少?
把知識帶回家≠把教科書背回家。
學校老師與圖書館相互合作、將教科書資源作最大的利用,可以看看美國的方式。
與台灣最大的不同,是歐美的老師於教材的選擇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選用大出版社精心編印的厚重教科書、也可以選用故事書或小說,只要老師認為有助教學、對學生有益,且在教學完成後,學生可以順利通過學校與州政府頒布的標準。在教學上真正的自由與豐富,便先切斷了教科書市場壟斷或紛亂的可能。
許多大出版社編印的教科書雖然資料豐富、印刷精美,但也非常厚重,因此沒有學校或老師會規定學生一定要購買,而是將足量的藏書放在圖書館裡,學生可以在學期開始時將書借出、學期末依約歸還即可,只要老師所選用的教科書沒有改版,圖書館裡收藏的教科書就可以一直沿用下去;有的時候,老師甚至會將教科書放在教室中讓學生自由翻閱,並指導學生作筆記的正確方法,讓學生能真正「把知識帶回家」的,而不是「把教科書背回家」。
若台灣也能提倡購買二手的教科與參考書、以鼓勵轉贈的方式增進學生間交流,或是書商與教育部的政策能將教材回收再利用等,會不失為一項減少資源浪費趨勢的良好政策,教育的九年一貫也不致只淪為勞民傷財的口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策劃;文字:張文樺、賴美雪、倪宏坤;攝影:懷特森、倪宏坤、王文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