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觀察:2006年國家公園發展趨勢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家公園

寰宇觀察:2006年國家公園發展趨勢

2006年12月22日
作者:波特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綜觀2006年國際間國家公園的發展趨勢,有幾個要點不可忽視。

國際間競相成立大面積保護區

今年2月巴西總統簽署法令,擴充亞馬遜河保護區,使得此區的保護區域總計共有45萬8千平方公里。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將把夏威夷的西北海域36.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規劃為當前世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以保護此區島嶼及海域的獨特生物多樣性。太平洋的島國斐濟將全國30%的海洋區域劃為海洋保護區,特別納進了全球第三大堡礁──大洋礁(Great Sea Reef),太平洋小國吉里巴斯也成立名為「鳳凰群島保護區」(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面積達18.47萬平方公里的群島保護區,成為世界第3大海洋保護區;鄰近的太平洋島國以及中美洲的格瑞那達也有類似的保育動作。

12月中,五個中、南非國家簽署一項協定,將成立一個跨越國境的國家公園,28萬7千平方公里,成為一個相當於義大利大小的國家公園。台灣也將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這個面積達3,536平方公里的東沙島陸域與海域,保護西太平洋最大的環礁。

「大」之外的保育思維

2006年國際間增設保育區的成績若說是以大取勝,不免太小看這個趨勢。這個趨勢實踐了許多重要的保育思維。

首先,巴西政府增加亞馬遜保護區之前,核准了橫過雨林的道路開發案,劃設保護區乃是事先防堵不肖的開發腳步跟隨公路的開闢而深入雨林。各地紛紛成立的海洋保護區,則是呼應了IUCN(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等保育團體所持續要求,各國加強海洋保護政策的呼籲。中、南非五國的跨國國家公園計畫更是重要,這個保護區的連結將讓非洲象得以安全的跨越國境遷徙,而不會有國境附近的保育死角。

那麼,到底保護區「大」是好是壞呢?這在保育界已經是長期爭議的題目。這邊有個說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0年出版的《海洋保護區指導》中談到:「小的海洋保護區可明顯提高商業魚類族群復育的數量,使得附近漁民群起聚集在保護區邊界作業…,推估大範圍保護區生物的復育成效加乘…」,但是「大範圍保護區可能比小面積的更難以執法與落實保育」,此外也要評量保護區鄰近民眾的容忍度。這樣的觀點很值得借用來觀察今後大面積保護區成立後的績效。

發展與保育之間仍有爭議

美國國家公園與保護區在2006年掀起了一些風波,而這些風波多圍繞在「為加強旅遊目的與開路」而起的保育爭議,除了成為《國家地理雜誌》以及眾多輿論撻伐的對象,幾件案件甚至鬧上法庭。不過最令保育界擔憂的,還是石油商、農業集團與伐木業者的觸手深入全球各地偏遠或落後地區的保護區。

美國阿拉斯加特雪布克湖畔的石油開採壓力因民眾動員反對而暫告休止,落磯山脈各地開鑿天然氣的議題也漸進獲得重視,但南半球的祕魯亞馬遜雨林區就沒有那麼幸運,保育團體宣稱此區已經泰半受到各國石油公司的租約所瓜分宰治,而其中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更在最近測探出康達默谷地(Candamo valley)蘊含更多油藏量打算開鑿,但這個谷地已是保護區的一部份,且在生態系中與鄰近的巴華亞-索尼尼(Bahuaja-Sonene)國家公園相連。類似的案例,厄瓜多政府則因保育團體反對,在9月便中止石油公司在國家公園境內開路的計畫。

氣候變遷導致天災不止

這一年,各國保護區與國家公園還有許多麻煩來自於天災,特別是美國西部、澳洲飽受乾旱與森林火災之苦,有些國家公園被迫關閉,影響範圍十分廣大。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與環境規劃署在今年陸續發表類似的報告,指出氣候變遷正在威脅世界遺產,推估的災難包括:乾旱、水災、暴雨、土壤酸鹼變化、海平面上升威脅海岸、生態系統改變等等。

報告根據2005年的狀況提到,有71個自然遺址可認定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包含16個海岸場址(7個珊瑚礁區)、14個冰河場址、7個高山場址、28個生物多樣性場址、14個包含生物群落與其他形式的場址,而人文遺址也有20個以上回報遭受風災、水災與乾旱的損壞。有許多國家已經採取措施防杜氣候變遷影響這些珍貴的世界遺產與保護區;而尚未有所動作的,相信也會在全球行動中跟隨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