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 大獵祭 | 環境資訊中心
狩獵與保育

過新年 大獵祭

2005年01月21日
作者:劉炯錫 (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台東大學教授)

去年12月底,受邀參加知本、賓朗、南王部落的大獵祭,看到很多年輕人從各地回來,白天一起去狩獵,晚上在老人們的帶唱下,伴頌著狩獵之歌。

台東市近郊各部落為期一兩個月的少年猴祭、大獵祭,以前在約11、12月舉行,曾經中斷數十年。最近十年來,漸有恢復之勢。如今配合年假、周休二日及晚上舉行,約三、四天到七、八天不等。例如大獵祭,許多白天工作者晚上才來參加打飛鼠,在簡陋的獵寮過夜,圍火烤肉、聊天敘舊,隔天一早回家洗澡再上班。

大獵祭如同漢人的農曆除夕、新年,有除舊、除穢氣、迎新的意義。在野外的最後一晚,大家陪著在角落的喪家一起吟頌緬懷過世的親人,最後邀請喪家一起唱起快樂再出發的歌謠。隔天一早男人們帶著獵物回到村莊邊的luwalan(迎獵處),老人、婦女、少男、兒童們前來迎接,為獵人們著盛裝、披肩帶、戴上花環。回到村莊後,大家先到喪家除穢氣,再回家團圓過除夕;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家一起到palakwan(男子會所)的廣場上,唱歌、跳舞、喝酒、過新年。

為什麼原住民要放下工作參加沒有金錢收入的部落活動?這就像農曆除夕,出外的孩子也得回家吃團圓飯。只是原住民不只有家庭概念,也有部落社區生命共同體之感。但二十世紀盛行的國家主義裡,國家取得一切公共權利,原住民部落的主權、各地農村的自治體系則被剝奪,加上長期禁止集會結社、限制言論自由等統治措施,迫使各型公民社會瓦解。

看到東台灣原住民部落的狩獵祭把人與人、人與萬物、人與生活領域緊密地連結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讓漂泊的孩子有精神認同、靈魂歸屬的家園,讓長老們得到兒孫的尊崇愛戴。反觀自己生長的西台灣農村耆老凋零、人情漸淡,我乃與故鄉親友們在寒假期間舉辦農村育樂營,邀耆老們帶孩子們吟頌台語詩歌、講村莊故舊,聘畫家帶孩子們繪我田園山水,還有教練指導打球、騎腳踏車等,除夕則好好準備成果,大年初一邀請村民參觀農村畫展、欣賞詩歌吟頌秀及運動競賽,期待農村生命共同體也能慢慢地發芽成長。

台東地區原住民的部落社會經過千古歲月的文化養成,精神生活已涵化到文學藝術境界,但在20世紀也曾破碎瓦解數十年,現在一個個部落正在重建中。反觀曾在西部農村成長的人們一個個被職務、金錢、面子所綁架,有誰願意為自己村莊的重生踏出一小步呢?現在還來得及規畫,除夕初一聊聊家鄉事,相信比在家裡看八卦綜藝節目或摸麻將到天亮來得快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