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05日
摘譯自2007年1月2日外電;林盈秀編譯;莫聞審校
美國與日本科學家在2006年12月31日報告,已經使用基因工程來生產能抵抗狂牛症的牛。他們同時希望生產的牛隻能提供乳製品、明膠及其他不含會傷害腦神經疾病如狂牛症的產品。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的文章指出:「基因工程生產的牛隻在20月大時健康情形依然良好,公牛還能提供精子給受孕母牛形成正常胚胎,不過是否能正常餵養長大仍屬未知。」
基因工程牛沒有神經系統病原性蛋白顆粒,即一種會引起狂牛症、綿羊的瘋癢病、人類間傳染的庫賈氏病的蛋白質。他們在報告中指出:「不帶病原性蛋白的牛是牛相關產品較佳的來源,也廣泛使用在生物技術上,像是牛奶、明膠、膠原蛋白、血清及血漿。」
任職東京麒麟啤酒的Yoshimi Kuroiwa及其工作伙伴使用「剔除」特定基因的技術創造了這頭牛。在美國南達科他州麒麟啤酒子公司,Hematech生技公司的細胞培養專家羅保(James Robl)表示:「將病原性蛋白顆粒剔除所產生的小牛,經過證實維持牛的正常存活與發育,並不需要病原性蛋白細胞。這些存活下來的牛已經將近2歲且大致上健康。」
不正常折疊的病原性蛋白是由狂牛症或其他腦性疾病造成。而某些基因變異將使動物易於被疾病感染。狂牛症在1980年代橫掃英國家畜,幾年後人類開始發展出變種庫賈氏病(vCJD)。庫賈氏病在全球通常百萬人中才有一人感染,常是年紀較大的人,且有很長一段潛伏期。目前尚未有治療方法且常會致命。
【參考資料】
路透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