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漢人常把豬看做是肥胖的代名詞,言談中說到豬的時候,也常隱喻著懶惰和髒兮兮的含義。這種文化的呈現多少跟漢人以農立國,行定居生活,豬常常被養在擁擠的豬圈內,過著以吃和睡為主的生活有一點關係。我們的豬朋友們如果有知,看到今日工商社會中一些人士養豬做為寵物的生活,恐怕也要感慨滄海桑田,變化如此之大了。
然而在新幾內亞高地的原住民生活中,豬既是肉類的提供者,也如同寵物般與主人相當親密,人類學家的研究更告訴我們,豬的數量與生活是當地原住民與周遭環境及其他住民群體間維繫穩定關係的重要依據。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豬年,環境保護已經是現代越來越重要的議題,我們就來看一看另一種人與豬共同生活的風貌,以及新幾內亞高地原住民的生活中,豬在人與人及人與環境間的關係裏扮演的角色。
在新幾內亞中部偏東,海拔660到2200公尺的多雨高地上,住著一個名叫岑巴甲(Tsembaga)的族群,他們從事山田燒墾式的游耕生活,男性在循環使用的再生林之間開闢新的空地,女性則種植具有多樣植物的園圃並負責養豬。豬是最重要的馴養動物,被養在廢棄休耕的園圃上,自己去吃土壤中尚存的根莖類植物與人類的廢棄物,並在此過程中排洩以肥沃並翻鬆土壤。小豬更是飼主的可愛寵物,女性們會對牠說話、餵牠好吃的東西,並在牠長得太大以前,讓牠睡在身旁。在沒有戰爭的日子裏,豬肉是難得的美食,只在婚喪喜慶或有人生病時才有機會食用,而會這麼珍惜豬,有很大的關係是因為岑巴甲與其他族群間循環性與儀式性的戰爭,需要大量殺豬來酬謝神靈、祖先、及與自己聯盟的族群,這個戰爭與儀式是他們精神與實際生活合而為一的呈現。
岑巴甲與鄰近幾個族群之間,有的存在同盟關係,有的則處於敵對的關係。但敵對的族群間並非隨時處於戰爭的緊張狀態,他們平時各自從事生計活動,一直到養的豬隻數量多到女性開始抱怨養豬太累了,或是豬的食物不夠以至於跑到別人家的園圃裏找東西吃而造成破壞並引發衝突,才開始商議直到達成共識–共同舉行豬之祭典(他們稱之為Kaiko)的時候到了。Kaiko是戰事的前奏,是一個為期長達一年的祭典,所有的家族將齊聚於戰舞場的附近開闢園圃,並隨著歲時及植物的成熟,依序舉行多項儀式。各項儀式中人們都會殺豬以獻神靈及祖先,有的儀式並邀請同盟者參加來壯大聲勢,豬也成為與同盟者共食的禮物。新幾內亞高地的戰爭規模不大,整個祭儀與戰鬥的過程中有許多的禁忌,像下雨天不打仗,任一個人的死傷也都會讓戰事暫停,雙方並都會因而舉行儀式以祈祖保佑,或也可能就此認為已經夠了而中止此次的戰鬥。但對岑巴甲人來說,每一場戰事的結束,都是他們對神靈、祖先、與同盟者虧欠的開始,得一直到養夠了豬,可以舉行Kaiko並開始另一次戰事,才能稍稍彌補此一虧欠。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豬在這種儀式性的生活與戰爭中,在他們日常的生計與娛樂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也就是在這種循環的生計活動、戰爭儀式、養豬與殺豬之間,岑巴甲人的生活所需一直維持在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所能負荷的範圍內。他們的生活與生命藉由儀式與戰爭,連結了祖先與未來,也連結了周遭人群與環境,建構了一個永續發展的模型。這一切的關鍵,就是在高地裏穿梭覓食的豬,說牠們是新幾內亞高地人們最好的朋友,應該一點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
Rappaport, Roy A.
1984 Pigs for the Ancestors: Ritual in the Ecology of a New Guinea People. A New, Enlarged Ed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