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六輕調整產能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EIA)」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看過「六輕調整產能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EIA)」

2007年02月16日
作者:丁世彬﹝彰化師大地理系研究生﹞

這份EIA最後是有條件通過,內容涵蓋的面向齊全,只是導向預設目的的推論往往太過離譜。整份EIA緊扣污染排放符合規定,但符合規定不代表對人或環境無害,我們現在該著重的不是老鼠在毒氣裡多久會死亡?而是該如何不產生毒氣。這是重要思維的轉變。

協助垃圾掩埋也不該被視為對當地居民的福利,廢棄物依然留在當地,減量、落實分類,以及生產與消費行為的改變才是根本。

以「擴廠後的收益,遠高於環境汙染後所減少的漁獲」說明建優於不建,且承受對象完全不同的條件下,似是而非地作推論,並不符合公平與正義的原則。替代方案也是在不同對象的受益與損失下偏差評量,舉例之,第一階段的評估認為建優於零方案(不建),是因為增加「帳面」上的經濟收益,但第二階段卻沒有減低污染的替代方案;替代方案評估基本上在第一階段就已經結束了,且有極大偏差,因為第一階段沒有考量污染所造成的環境成本,擴廠後污染的增加絕非線性,應該考量環境容受臨界值的概念。

為什麼要防制,表示一定會產生污染,而污染沒有辦法完全處理,所以對環境的傷害必然產生,因此工業對於環境的最佳情形是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工業的進駐只剩下一種想法,那就是「不可能變好」。

設施的建造是根本上的改變地景,將自然環境改變為非自然,究竟人類的力量對於環境的影響如何?譬如全球暖化是自然還是人為?在沒有絕對科學數據,我的想法是自然界長久以來就有其演化的穩定性與法則,大規模的劇變可能導致自然的調適不良,尤其是新的人為污染物的增加,這是過去大自然沒有處理過的問題,而我們不知道如此下去將發生什麼事。

對於未來的無知讓人類恐懼,社會體制卻給予冷漠。原住民的小米酒文化建築在團體合作、自給自足的生活態度裡,生活所需皆取於大地,這是和自然相依的生活體系,但公賣局的貨幣兌換昏迷,壞了整個規矩,之所以會崩壞得如此之快,也許是人性懶惰的弱點。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總是容易因為一外來物種的入侵而迅速崩解,進入資本社會的運作方式,這是建築在資本家掌控生產的體制,短時間難以進入遊戲規則下的運作過程,而難以獲得生存的工具和貨幣。也就無能或無暇對於自己過去依賴的土地,多賦予價值、多感受意義。在沿海地區,我也看到了這樣的現象,環境劣化與人民的頹喪,說自由,無法阻止的汙染,無法適應的生活經濟制度,繼續活下去的自由,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