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靜蕙 | 環境資訊中心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文章列表

2019-09-09 10:43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期待給台灣特稀有原生植物,提供一個安穩的家,但故事不是就此結束。域外保種除了期待讓這些植物在人工環境下生生不息外,即使原棲地消失,也要為明日重返棲地預留機會。「今日保存的稀有植物,可能是諸如氣候變遷的解答,這也是全球談...
2019-09-09 09:44
面對全球物種數不斷下滑的事實,如何力挽狂瀾保種,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2020年國際社群將檢視各國受威脅植物的保種率,身為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成員,農委會林試所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急起直追,預計4年域外保種率從22.69%提升到55%。...
2019-08-29 10:54
夏秋兩季,昏暗暮色中,成群的台灣原生蛙類——褐樹蛙與梭德氏赤蛙,忙著從山上到溪邊覓偶繁殖,因為錯過這一季,恐怕就沒機會延續後代了。只是,遇到馬路該如何安全穿越呢?位於三峽山區的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了護蛙,邀遊客「與蛙分行」,遊客提前或準...
2019-08-26 09:01
亞馬遜大火、北極融冰讓生物多樣性拉警報,台灣一個月連續三起石虎路殺,也讓不少民眾質疑,在石虎族群熱點堅持開路是否合理、以石虎為首的淺山生態,還能承受多少衝擊?國際間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是當人們了解生物多樣性服務關乎自身福祉,進而支持施政兼顧...
2019-08-22 10:17
全長約1000公里國道路網,雖僅佔省道路網10%,卻肩負國內每日車流量160萬車次、66%之運輸量。另一方面,因開路而減損的棲地與生態系,透過野生動物路死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台灣道路密布,生態課題更形嚴峻,交通部高公局十幾年來,首創...
2019-08-19 15:06
當全球生態系服務功能節節敗退之際,架構串聯棲地、延伸保護效果的生態綠網,該怎麼連,才能讓生態系功能止跌停損、維持人類福祉呢?由保育主管機關農委會提出的「國土生態綠網」四年計畫,執行一年多來,委由生態工法基金會規劃藍圖,即借用歐盟概念,指認、...
2019-08-13 18:17
8月台灣一期稻作的最後一批稻穀,落在新北金山萬里一帶。經過450公里漫長的征途,大型割稻機從南向北一路完成這一季收割稻米的任務,即將在台灣最北端畫上句號。位於金山的「彩田米」這一天號召「穀東」以及附近幾所國小學童,一起來體會收割,以及品嚐道...
2019-08-09 08:35
莫拉克風災屆滿10週年之際,昨(8日)農委會林務局、屏東科技大學與各相關社區共同發表從台24線到十八羅漢山的工作成果,部落社區藉由陪伴重新認知土地,展現強韌的生命力,有如堅強的土壤種子,發展根系往下札根,緊緊抓住與土地的連結,並以此發展根植...
2019-08-08 15:38
千萬年前,失足掉到樹脂中被包埋的昆蟲,歷經時間淬煉而成晶瑩剔透的琥珀中之化石。牠是誰?牠曾經在什麼環境下生活?現在和牠過去生活的環境,又有哪些改變?隨著生物科學技術進步,更加令人神往於解開這些古昆蟲學的謎題。 以台大昆蟲系榮譽教授楊平...
2019-08-07 09:53
台灣因地質年輕、地形陡峭等特質,每逢強風大雨、地震等天災衝擊,崩塌的現象隨處可見。崩塌現象躲不開,能不能認識這個土地特質,學習與之共處呢?歷經八八風災洗禮,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著手將這幾年崩塌地治理的經驗,藉由2020年行事曆出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