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系列報導4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期待給台灣特稀有原生植物,提供一個安穩的家,但故事不是就此結束。域外保種除了期待讓這些植物在人工環境下生生不息外,即使原棲地消失,也要為明日重返棲地預留機會。「今日保存的稀有植物,可能是諸如氣候變遷的解答,這也是全球談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宗旨。」方舟計畫研究人員林奐宇說。
台灣原生植物域外保種率原本只有22.69%,但方舟計畫執行半年來,已達到33%,接近全球2017年平均38%,年底有望達到45%。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助理研究員林奐宇指出,方舟計畫將四年域外保種目標定為55%,務實可及,應有機會往上突破。
極危物種再不保育,下一步滅絕
林試所即以十種特稀有植物1,來說明植物保種的重要性。其中烏來杜鵑(Rhododendron kanehirai)、桃園石龍尾(Limnophila taoyuanensis)都是特有種,「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定為野外滅絕(EW),也就是全球找不到野外族群。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8691999373_b043ce6957_b.jpg)
一、桃園石龍尾
1997年發表的桃園石龍尾或能說明方舟計畫的重要性。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建融說,桃園石龍尾在桃園龍潭一處郊區濕地發現,2007年後就幾乎沒有有採集紀錄,從發表到消失只有十年時間;「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它評定為EW野外滅絕,完全消失在全球野外。
棲地流失、水質污染、外來種、福壽螺、殺草劑等問題,都是導致桃園石龍尾野生族群滅絕的元兇。幸運的是,福山研究中心得知發現紀錄後,就進行採集,因此得以保留種原。「這是很典型在植物園保種功能下,沒有滅絕的物種。」林建融說。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8692040678_9d104e18f8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8701757666_c0cae6d7c4_b.jpg)
烏來杜鵑、桃園石龍尾都是台灣特有種,EW野外滅絕代表全球野外都消失。「它代表著,若忽視極危物種的保育、保種,下一步就像桃園石龍尾,只看得到栽植的個體。若植物園不積極保種、備份,連看到它的機會也沒有了。」
二、囊稃竹
槲櫟(Quercus aliena)、囊稃竹(Leptaspis banksii)及琉球暗羅(Polyalthia liukiuensis),就是極危(CR)等級原生植物。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保種復育的囊稃竹,也有一段傳奇故事。
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囊稃竹,因其雌花外面覆蓋的苞片(外稃)明顯膨大成囊狀,故稱為「囊稃竹」。全球約有五種囊稃竹屬植物,分布於熱帶亞洲及澳洲,台灣為分布的北限。
1958年,台大植物系教授許建昌,在台東縣知本警光山莊附近的天然闊葉樹林下發現囊稃竹,經採集、鑑定、查對後,於1971年發表為新種。之後未再有採集紀錄,歷經近半世紀,直到2007年才又被謝春萬先生於屏東縣恆春鎮關山附近的原始林中發現,數量稀少,紅皮書評估為極危(CR)。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8692031428_299a954c3b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8686912383_ebb0fbd0a2_b.jpg)
極危物種對方舟計畫的研究人員而言,保種有如與時間的競賽,若未能及時保種復育,下一步可能就是區域或野外滅絕,就像桃園石龍尾,只能在人工環境中看得到了。
保種:保留基因多樣性 適應環境能力不消失
此外,原以為滅絕的植物重新發現,方舟計畫可以為它做什麼呢?6月經公民科學網站揭露消失40年的赤箭莎(Schoenus falcatus),重現台東池上,方舟計畫研究人員立即前往採集活體植株。林奐宇即說,方舟計畫對於這類植物會立即採取行動,務必保留復育的機會。
大費周章保種,又為大眾帶來什麼好處呢?林奐宇說,今天保存的稀有植物,雖然可能不知道它有哪些獨特功能,卻是未來解開諸如氣候變遷難題的答案,這也是全球保育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他舉水青岡屬植物為例,這群植物的分布緯度十分寬廣,而台灣山毛櫸(Fagus hayatae)是位在全球分布的最南端,分布緯度十分寬廣。在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時,科學家尤其關注如此大緯度分布的生物族群,以及它們具有的適應極端氣候的特殊基因。
這個個體基因保存下來,就能幫助它抵抗氣候變遷造成的逆境;國內學者也因此不斷尋找台灣山毛櫸在台灣分布最南的族群。
因此銅山海拔1000公尺發現的台灣山毛櫸族群,是全球最南端、最低海拔的族群,也就是最能抵禦高溫的族群。保留這個族群的意義就在此。反之,一旦這個基因喪失,台灣山毛櫸抵禦高溫的能力也隨著消減。
台灣山毛櫸雖族群數目前評估尚未受脅,卻是氣候變遷下最可能在台灣消失的物種,因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自然紀念物。台灣山毛櫸說明了保種的重要性,留住明日的希望,就是增加人類與萬物存活的機會。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8696324731_943e151b06_b.jpg)
註釋:
[1]十種植物包括:野外滅絕(EW)的烏來杜鵑、桃園石龍尾;極危(CR)的槲櫟、囊稃竹、琉球暗羅(Polyalthia liukiuensis);易危(VU)的水社野牡丹(Melastoma kudoi)、蘇鐵蕨(Brainea insignis)、隸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台東火刺木(Pyracantha koidzumii)以及紅海欖(Rhizophora stylo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