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後重建十年 里山經濟保全原鄉的根 六龜寶來展現生命韌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莫拉克後重建十年 里山經濟保全原鄉的根 六龜寶來展現生命韌性

2019年08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莫拉克風災屆滿10週年之際,昨(8日)農委會林務局、屏東科技大學與各相關社區共同發表從台24線到十八羅漢山的工作成果,部落社區藉由陪伴重新認知土地,展現強韌的生命力,有如堅強的土壤種子,發展根系往下札根,緊緊抓住與土地的連結,並以此發展根植於土地的經濟,詮釋里山根經濟如何成為重建的力量。

從台24線到十八羅漢山 「里山根經濟」十年有成記者會合照。從左至右:寶來社區李婉玲、屏科大教授陳美惠、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林務局長林華慶、屏東縣政府處長黃國維、魯凱議會主席包基成。圖片來源:林務局
從台24線到十八羅漢山 「里山根經濟」十年有成記者會合照。從左至右:寶來社區李婉玲、屏科大教授陳美惠、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林務局長林華慶、屏東縣政府處長黃國維、魯凱議會主席包基成。圖片來源:林務局

重建:找回過去生活態度 與土地重修共好

「十年了,只要連續下三天的雨,居民仍然會擔心得睡不著。」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總幹事李婉玲說,八八風災衝擊的不只是土地,還有人與土地深厚的情感。透過漫長的陪伴,一點一滴找回過去的自信,重拾與土地的情感、與土地重修舊好,並在深厚的土地情感中,多一份認識。「這就是韌性。」

李婉玲說,他的父執輩原以為這裡好山好水,沒想到半世紀後,要「跑山」也要「跑水」。面對劇變,長輩們一想到下半輩子無法安身立命在這塊土地,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塊土地。「那是一種完全的絕望。」居民對於居住的社區仍有情感,只是回歸正常的生活,對受創後的居民卻是大挑戰。

「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原名高雄市六龜寶來重建協會,自八八風災後成立,為了回應這個需求,他們利用一些策略,讓原有的韌性長回來,再一次凝聚、連結社區。「協會推動很多事務,就是為了能好好的在這裡生活,將原有的韌性和能力找回來,要讓生活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李婉玲說。

寶來人文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婉玲。攝影:廖靜蕙
寶來人文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婉玲。攝影:廖靜蕙

寶來人文發展協會引入製陶課程,圖為半成品。攝影:廖靜蕙
寶來人文發展協會引入製陶課程,圖為半成品。攝影:廖靜蕙

重建小小的心願就是回復過去對土地的情感、依靠,以及找回自信;受創的心情則轉化成真知灼見,更懂得如何面對這片土地。

加入林務局社區林業是為了更認識土地。社區從資源盤點開始,找到和在地生活相關的傳統民族植物和傳統技藝,記錄下來,才知道擁有多少資源,並運用它發展成生計。

這些對過去傳統知識的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認識,也轉換成可傳承的在地生活知識學。「里山就是傳遞我們在這裡真摯誠懇的生活樣態。就像農村時代,好客、彼此情感聯繫緊密。」李婉玲說。

協會發展陶藝、染布、炊粿,或者包粽,這些過去的傳統技藝,並從製作飲食所需的餐具起步,引起大家共鳴,進而製作大灶、竹編夾泥牆、土椅,以傳統知識提點,凝聚社區共識,加上一點新意,讓寶來有點復刻的情感又有新鮮事等著挖掘。「以傳統文化為根底,再不斷調整、適應現況,並因為堅持下來了,而能綻放燦爛的光彩!」

以十八羅漢山遊程 分享六龜人最棒的回憶

六龜寶來坐擁溫泉而發展觀光。這裡聚集因樟腦、林業政策,從嘉義、南投、台南移居此處的閩、客的漢人族群,現在也有新住民加入。八八風災重創觀光產業後,如今則有十八羅漢山自然體驗遊程,詮釋不同的六龜旅遊面貌。

六龜最棒的回憶,遠眺十八羅漢山。攝影:廖靜蕙
六龜最棒的回憶,遠眺十八羅漢山。攝影:廖靜蕙

李婉玲說,十八羅漢山是六龜重要的自然資產,是當地人非常棒的回憶和歷史,他十分認同林務局在策略上的運用,透過社區保育、解說專業,導入對地方充滿情感,帶著保育的概念的社區居民擔任在地解說,勢必能讓遊客體驗不同的六龜,而這就是當地居民保育所創造的好處。

林務局表示,選定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作為六龜的經營據點,要讓外界看到十八羅漢山就想到六龜,並結合「六龜嬉遊記」帶路遊程,讓遊客有機會進入六龜的農家體驗,鏈結六龜六級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專屬於六龜山城的永續經濟。

當德文咖啡遇到大武森雞 林下經濟正夯

用德文咖啡滷的豆干及大武森雞棒,手工製作的紅藜咖啡餅乾,在記者會現場散發濃郁的咖啡香,不但好吃,而且生產過程盡可能不造成自然環境的負擔。

瑪家鄉北葉村排灣族青年柯靜宜(zuzu)說,當地具有百年歷史的咖啡樹,以德文咖啡著稱。從日治時代保留至今,與森林共生,純然的林下經濟樣態。不只咖啡,森林中也放置段木生產黑木耳。希望透過林下經濟,指引部落年輕人回家的路。

北葉部落青年zuzu認為,部落古老智慧是增加環境韌性的秘訣。攝影:廖靜蕙
北葉部落青年zuzu認為,部落古老智慧是增加環境韌性的秘訣。攝影:廖靜蕙

歷經八八風災嚴峻的考驗,重建過程透過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團隊的陪伴,接續部落古老的智慧,引介給大眾,柯靜宜認為十分有意義。「老一輩常說,我們居住的環境周圍,會種植有用植物,當天災來臨,或缺乏糧食時,就可透過對周遭植物的知識,滿足飲食所需,減少對外界物資的依賴。」

現場擺設以樹豆煮成的勇士水,將一天所需的精力濃縮在一瓶水裡。這是部落傳統上,婦女為上山打獵的家人,一大早起床熬煮而成。以傳統爐灶燒柴,煮勇士水還有專屬的鍋具。不只是傳統飲食,這幾年復耕傳統作物,小米、紅藜、樹豆、芋頭做成的不滴水冰棒,每支35元,營養消暑,並以族名命名為「分享大地賦予的資源」。

霧台鄉積極發展的林下經濟,包括森林蜜,已有初步的成績。此外,魯凱族傳說,有金線連之處就有百步蛇。金線連證實具有藥用成分,也列入首波林下經濟正面表列名單。霧台鄉阿禮部落雖有原生植株,經調查評估也確認適合於霧台鄉林下栽培,結合生態旅遊活絡地方發展。不過採集一部分進行組培後,再來提供族人種植是可持續的發展。

霧台鄉部落栽培的金線連。攝影:廖靜蕙
霧台鄉部落栽培的金線連。攝影:廖靜蕙

防病蟲害是金線連栽種的重點。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防病蟲害是金線連栽種的重點。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札根土地面向永續 以十年重建經驗滋生韌性

霧台鄉大武部落是莫拉克風災後,台24線上唯一決定全村回鄉重建的部落,除了文化上擁有獨特的大武語系,還保有21種珍貴的小米品系。

大武部落族人基於對傳承魯凱文化的重視,在非汛期依然守在霧頭山腳下的祖居部落,並扮演起生態旅遊的領頭羊,將阿禮、大武、神山、德文、達來等其他部落,串成台24線生態旅遊廊道,並將這套模式也複製到屏185線沿山公路,促進地區生態旅遊發展。

「莫拉克災後重建十年,一切從保全原鄉部落的根源開始。」農委會副主委陳季駿致詞時說,雖然國有林區位交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林務局仍依原住民族思維,循原住民族傳統智慧使用自然資源,使族人能回到森林、生活在森林,並自主管理資源,將森林生態系的各種價值分享給周邊的社區。

林務局長林華慶也說,十週年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里程碑,原鄉部落的重建之路正要邁入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所累積的經驗與成果,以及孕育出來的青年創業團隊,都是推動第二階段各項工作的養份。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