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職人誌】貨暢其流 做環境友善農人的後盾:周意鈞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綠色職人誌】貨暢其流 做環境友善農人的後盾:周意鈞

2016年10月23日
作者:許靜娟(合作撰稿人)

有機農業要發展,除了有人願意種、消費者願意買,運銷是串起農民生產與消費者支持之間的橋樑;在台灣,福業國際公司是其中一條重要動脈,讓有機蔬果能從產地到達家裡的餐桌上。

任職於品保單位、30歲的周意鈞,是福業的其中一位生力軍,他的工作內容包括公司運作流程訂定、風險控管、預防措施管理等。

福業是周意鈞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他原本想準備公職考試,但因為當兵時的經驗,重新思量人生:「我在軍中負責伙食,事情多時間少。像早餐那種大飲料桶,大部分人就是稍微洗一洗、沖一沖。我想了想,這些桶子泡出來的飲料是要泡給好幾百人喝的,如果連我自己都不敢喝,怎麼可以給其他人喝?」後來,每次收工之後,他都留下來把所有的桶子都洗乾淨。從這件小事,他發現在大環境中要做好事,需要結合一群核心價值一致的人,才有辦法帶來力量。他於是在退伍之後,投入當時推展光復大地理念的福業公司。

第一道題目:產銷平衡

周意鈞當年加入福業公司時,恰巧經歷到福業全區物流整合的時期。早期有機生產技術不易,農產稀有難得,當時台灣各區域會各自進行產銷作業,由區域的人員直接與農場契約、採購,並媒合該區顧客的需求。隨著有機產業日漸成熟,但市場尚未擴展,有機農產品漸漸地出現供過於求的情形。

周意鈞說:「當時北部的有機農產品消費者最多,但是產地都集中在中、南部,如果想要達到貨暢其流的情況,我們必須整合出一種模式,來讓有機農產品都可以送到有需求的人手上。」

現在福業公司的物流現場有不少人專門負責理貨。

福業公司的物流理貨現場。(圖片來源:周意鈞提供。)

於是,福業公司開始以全台的視野,引入統一採購農產品、統一契作等思考角度。由負責開發農場的同仁,進行全年度的生產排程,並與合作農友協調各產季的種植品項與採購量;統一向農友採購後,再分配到有需求的各區。

「比如紅蘿蔔的產區都集中在中部,我們會就近租借一個外倉,將農產集中、陸續出貨到各地;同時考慮食物里程,若各區物流中心周圍有農場,在需求可消化的狀況下,農產品也可以直送到各區。」

現在,蔬果一早從產地採收送到各物流中心,進行抽檢品質、驗收入庫、依顧客需求進行理貨包裝、分配後,進行冷藏,隔天早上再送到各客戶手中。

其他課題亦接踵而來

只是,當農產品可能進到租借的「外倉」冰存,相對讓物流較難執行第一道品質把關,而需要另一套驗收模式。

於是「我們開始規劃產地驗收,來確保採購農產品的狀況沒問題」,周意鈞說,他當時協助主管一起擬定產地驗收的檢核規範,並實際參與了幾次產地驗收作業,過程辛勞。像是因為辦公室在北部,若是要到雲林地區進行產地驗收時,則需要一大清早「摸黑」出門才有可能如期完成整套驗收作業;但在每位從業人員的同心協力下,統一採購農產品的運作模式逐漸成熟,提高了採購量,讓更多有心投入的農友可以轉作有機農業。

驗證單位現場稽核。(圖片來源:周意鈞提供。)

驗證單位現場稽核。圖右為周意鈞。(圖片來源:周意鈞提供。)

各區物流的運作模式不一致也是當時的一大挑戰。周意鈞說明:「因為當初各區物流是先後成立的,所以管理方式也是南轅北轍,如果有人問福業的作業流程是什麼,會發現各區的細節都不同,若要讓整體運作效率提升上來,整個系統需要統一規範。」

但由於擬定ISO條文時,須達到「說、寫、做」一致,周意鈞在推動該業務的過程發現:「在擬定這些文字的時候,還要考慮各區的實際可行狀況,在各自的基礎上進步。如果只看到事情、忽略人的因素,一下子改得太猛,反而達不到整體進步的效果。」

比如,當時本希望可以在進貨流程規範中,加入車輛溫度記錄,讓農產品的品質管控得以回溯入庫前的運送過程。但考慮到負責接貨、入庫、配送的儲運同仁其實是整個物流現場最早出晚歸、最勞累的一群人,如果直接硬性加上這項規定,無異更加重他們的負擔。因此,在車輛溫度紀錄的部分,仍決定鼓勵各區自主運作,但不強制。

文件背後  都是一個個努力與堅持的生產故事

福業的農產品來源,有七成農友為契作、最小面積只有一兩分地、總生產面積約900公頃。對於合作的農場,除了要求要獲得相關驗證標準,福業也會前往了解農友的生產狀況與環境條件,「同時也了解有沒有潛在風險—例如鄰田污染—協助他做事先的預防改善。」周意鈞說。

但負責品保、風險控管的周意鈞苦笑道:「常常都是有狀況發生的時候,事情才會到我這邊。」比如有機農友的農地或產品檢出農藥殘留時。

福業會派員前往產地,了解農友的生產狀況。(圖片來源:周意鈞提供。)

福業會派員前往產地,了解農友的生產狀況。(圖片來源:周意鈞提供。)

周意鈞觀察,當有機產業快速發展,相關的資材使用規範卻不夠周詳時,也有可能讓遵守規定的農友無所適從。曾經,有一向記錄優良的農友,在田區的菜苗被驗證單位驗出農藥殘留,震驚之餘,第一時間,福業先暫停供應商的資格、避免現場物流人員持續出貨,並召回架上或倉庫裡的產品。

周意鈞此時的職責,須開出矯正預防措施單,交由外勤人員對農友進行現地了解,再將資料回報給他。經過追查,終於發現農藥殘留來自當天剛施用的有機資材黃豆粉。一頭霧水的農友上網一查,才知道進口黃豆粉其實准許一定的農藥殘留。農民在未知的情況下,施用當天農地就被檢測出農藥,成為受害者。

該次經驗後,農友除了不再使用該項資材,福業也建議農友換資材時可以詢問驗證單位,或是挑選較有信譽的有機資材商。「這是目前我們能為農友做的。」但周意鈞認為,在推動有機農業的過程中,資材風險確實是一個必須在制度上好好面對的議題:「有人可能會說,農友要自己注意資材的品質,但事實上他們沒有這麼多資源。除了法規,還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支持農友,而不只是拿這套標準來檢查農友。」

去年周意鈞負責籌備每年的全國農友聯誼會,拜訪、拍攝的就是「黃豆粉事件」的農友故事。重新認識農友的過程中,他體會到平常自己面對的品保文件背後,都是一個個努力與堅持的故事,也省思自己在為整體品質把關同時,可以「再更有溫度一點」。

近年,有機產業的商機逐漸受到重視,也有大型資本成立產銷公司、快速發展通路,而面對越來越多屬性不同的潛在多元顧客的需求,如有機加工廠、網購通路等,如何調整內部的系統或流程,來因應市場的變化,也是一項重點。 不過周意鈞認為,福業雖然以公司形式存在,獲利倒不是最終目標,而是為了找出有機產業成長、壯大的可行模式,陪伴整體產業健康成長,因為「這份工作,不只是為人帶來身體健康與生態環境的永續,更透過工作,看到一群人,為一份共同價值而努力時,所能夠展現出的力量。」

※ 註:在台灣,通路「里仁」約占有機農產品市場的11%,而其中九成以上農產品由福業國際公司負責包裝、運輸。(資料來源:科技農企業資訊網。)

附錄 ‧ 觀點Q&A

Q:希望有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個領域嗎?有沒有什麼話可以送給他們?

A:當然會啊!剛好前幾天有相關企業來參訪,我們在介紹的時候,還是會希望傳達「一件好的理念,如果要推展下去,還是要透過很多的人」這個概念。
做的過程會有很多辛苦,因為你是在走不太一樣的路上,重點是你要先確立這件事情的價值、發現它是值得做的。然後找到一群人一起做。夥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