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立夏的時節,花東縱谷的陽光已經炙人。早上7點鐘,陽光已經曬得土地微熱。壽豐鄉平和村,「大王菜舖子」位於山腳下的田地,長期工作的學徒與短暫換宿的年輕人,正忙著採收馬鈴薯,不時被土裡鑽動的鼠婦、馬陸等各種動物吸引。
2007年,大王還是成大都市計劃博士班學生,幫指導教授執行空間規劃案,每個月收入高達八萬元。因為老婆懷孕,想幫肚子裡的寶寶找乾淨的食物來源,大王每週開車,到農場直接找農夫採菜。消息一傳開,每個週末,大王的車後面,便排成長長的車隊。請他幫忙義務買菜、團購的親友高達60人。無心插柳柳成蔭,大王被親友的需求推著走。
「大家都找我訂菜我怎麼辦吶!」他索性成立大王菜舖子,透過線上的集體購買,形成了市場力量,讓消費者享受新鮮安全食物同時,支持花東用心的在地有機農夫。
菜舖子農場就在山旁。攝影:許靜娟。
堅持與讓步 創業中的學習
「我這個人堅持很多啦!」一開始,大王非常堅持當天採收、當天配送。為了這樣的原則,每逢出貨日,菜舖子上上下下從一大早忙到晚上8點多還未能停歇。「那段時間生活品質很差,客人吃有機,我們吃泡麵。」在創業夥伴兼太座的回憶裡,也是一段辛苦的日子。
原本深信這樣才新鮮,但連農夫都跟大王說:「你這樣菜會出問題。」新鮮蔬菜未經冷藏一段時間就運送,反而容易在途中黃爛,受到客訴;加上配送系統缺少緩衝調度的時間,如果當天採收量不足,出貨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堅持了五年,大王才願意讓步,接受農夫在出貨前一天採收、立刻冷藏再配送的建議。
起初,基於信任,大王並不特別要求農夫交貨的品質,耗損全數自行吸收,但也導致出貨當天,需要大量理貨人力,淘汰大量不合格的產品。未精算人力、物力成本的情況下,菜舖子即使在訂戶多達2、300位、全兼職人員高達20多人,看似風光的高峰期時,卻也只是收支打平,而未真正累積獲利。在工作夥伴一再勸說下,大王才願意向農夫要求品質把關。
「為農村作更多」 社區支持與在地合作
配送工作上軌道後,大王持續想,除了幫消費者找好菜、幫農夫把菜賣掉,下階段「還可以為農村做什麼?」加上從小在鄉下長大的他,一直懷著農夫夢,而有了進入農村的念頭。2011年,適逢原本在市區的工作室要被房東收回,菜舖子從美崙市區搬到壽豐鄉名叫「平和」的小聚落,嘗試落實「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理念,鼓勵在地農夫、匠師透過菜舖子這個平台,投入原料的生產、加工,並讓有心從農的人來當學徒,或者讓想體驗農業生活的人們在農忙期前來短期換工。
搬到村裡後,大王進行休耕土地的調查、了解村子裡各家媽媽的專長,期待在聚落裡形成合作經濟平台,在農村中創造更多機會。他也親自下田耕作,實驗福岡正信自然農法的可行性,並帶著外來的新進農夫一起種田,形成小村裡的新風景。
現在大王也開始上食農教育課程,不時可見到他在田中解說作物生長原理的身影。攝影:許靜娟。
一開始,大王預期透過直接雇用,提供村子裡的就業機會。但他發現,工時制雇傭關係並不適用於當地。「大家不習慣朝九晚五,對農夫來說,他可以種芭蕉給你,但不要叫他來整理芭蕉。」他繼而調整與村民的合作模式,讓村民單純供貨、大王提供苗種、通路等資源和農法的協力,避免形成直接的雇傭關係。
2013年左右,國內出現多個有機產銷平台,菜舖子的訂戶開始下滑。加上搬到村子裡時,花費大量資金整修空間,「簡直快倒閉。」大王決定順勢縮減配送量,將配送次數從每週兩次縮減到一次,並聚焦在願付價格較高的客層,因為「一筆2、3000元的訂單、和一筆6、700元的訂單,前者做一筆,後者至少要做三筆。」
食農校育開班授課 因應市場調整經營
到了2014年,大王觀察到配送市場萎縮,也嗅到食農教育課程的市場潛力。在他的女兒,當年菜舖子的催生者「菜菜子」升上小一時,大王運用他的田地空間,帶著自己和朋友的孩子共一大四小,開啟了課後田間共學課程的試驗。
密集的教學,也帶來一些負擔。他自嘲:「最開始一個禮拜上五天課,本來和藹可親,後來變得很兇猛!」面對這樣的新嘗試,大王先以免費的、試驗的方式,試跑一學期,才開始對外收費,並調整成一週一次的授課頻率。
去年(2015)開始,菜舖子和一旁的平和國小合作,開設每週三下午的課後輔導班,除了學校學生,也有幾個慕名而來的孩子。大王將課程規劃為自然農耕、野地料理、自然建築、生態觀察四個主題。每週三下午,山下的農法學堂,都會聚集20幾個孩子,跟著大王種植、採收、觀察田間的各種生物。
孩子走入田間學習農事。攝影:許靜娟。
由於配送需要大量分菜人力,成本高,毛利卻低。菜舖子開始調整生鮮配送和食農教育之間的比重。除了小學課後輔導外,進一步發展起夏令營、學齡前課程,和個別單元的主題課程。
「課程活動收入雖然只有三分之一的營業額,但卻可以回頭補貼賣菜的虧損。」同時,他也透過這樣的營運示範,讓年輕學徒們看見:農業除了作物生產之外,相關知識如果經過轉化,是可以創造收入的。
青年農村培力 看見縱谷新風景
大王希望以菜舖子為基地,吸引更多願意走進農村生活、培養、發揮一技之長的人。
分享土地、市場通路與空間,是大王陪著年輕人種田之餘,放在心裡想的。「我其實是先創一個業,然後在那個業裡面讓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到菜舖子當學徒,學種田、也摸索如何結合自己原先的天賦和專長。
比如學徒阿文有家教班的背景、他太太喜歡做烘培,大王就鼓勵未來結合烘培的安親班;至於有生態背景的學徒,大王就鼓勵透過友善田間飼牧和生態觀察課程,讓他可以在此地找到舞台。大王自己種黃豆、再交給使用古法釀造的師傅做成醬油、賣給訂戶,也是希望透過加工品的研發與販售,為投入本土黃豆復耕的年輕學徒舖路。
畢竟從農,並不只是關於生產,也要思考如何與消費市場接軌:「當越來越多人進來種田,他們種的東西,也要想辦法賣出去。」
大王在村子裡也持續尋找空屋,當農村人口漸漸老化、凋零,他期待更多年輕人可以進來活絡此處。也許,從這個小村開始的試驗,能帶來更多農村的新風景。
附錄 ‧ 觀點Q&A
Q:希望有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個領域嗎?
A:對啊,這有什麼問題?
A:這是要講好聽的話還是難聽的話?(笑)
你不能厲害到只是很會種田,也不能笨到只是會種田。你一定有另外一個天賦,你要用最大的力氣去尋找這個天賦。如果你要找,那就立刻離開你現在的位置,去成為一個農夫,然後記得,你不會只是一個農夫,你不是只會種田。
然後找一個地方去,找一個你覺得喜歡的地方,你就去住在那個地方。給自己一年兩年的時間,然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是誰,會做什麼。你一定要離開現在的位置,一定要離開,什麼都不管,就是離開。算是要有勇氣嗎?好像也不用。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