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挖空的城市:煤炭的真實成本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被挖空的城市:煤炭的真實成本

2016年12月14日
作者:斯塔姆・李( Stam Lee 自由攝影師)

在中國,有很多城市以煤而興,又因煤而衰。 它們憑藉煤炭資源生長壯大。一朝資源耗盡,便有了個名字——資源枯竭型城市。轟鳴靜止,機械鏽蝕,塵埃落定,大自然開始反噬。 

這些地方有一些相同關鍵詞:能源、經濟引擎、污染、採空帶、沉陷區……也忍受著類似的後遺症:陷坑密布,房倒屋塌,河流乾涸…… 

中國經濟40年的快速經濟發展帶動了巨量能源資源需求,作為中國能源資源主要分佈地:山西、陝西、內蒙古三個區位櫛比相鄰。 20世紀初,煤炭行業進入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暴利的行業利潤如魔法般吸引各類資本湧入,甚至是房地產、裝備製造、煙草等毫不搭邊的企業都躍躍欲試。在黃金十年期間,身處「黑金」中的村民,投身小煤窯,承包土地、集資建礦,比比皆是。 在這一帶,煤炭被叫做「黑金」,煤礦被稱為「金山」, 它們搭乘煤炭能源經濟發展這輛馬車一路高昂,踏著得天獨厚能源豐沃的土壤飆歌猛進,曾創造一個個關於財富的神話。 

2016年湖北黃石礦區。圖片來源:Stam Lee。

成也煤碳 敗也煤碳

但成也煤炭、敗也煤炭,煤炭產業的繁榮隱含著巨大的代價。 伴隨著煤炭開採、運輸和使用而來的環境破壞和人的生命折損在很多地方都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然而,這些代價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計入煤炭的真實成本當中。

2014年,清華大學和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等單位進行的研究表明,煤炭全生命週期的水資源損耗、人體健康影響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外部成本高達每噸260元(約台幣1195元),而現有的稅費完全無法涵蓋這些成本,變成全社會為煤炭的高昂成本買單。 

這份研究尤其指出,煤炭開採產生嚴重的地表塌陷,是亟待解決的地質環境問題。 目前中國每萬噸煤炭生產導致的地表塌陷就多達2700平方公尺,每年約800平方公里土地遭到破壞。 

中國大大小小的煤礦沉陷區,成為抽象的「煤炭真實成本」留在大地上的最具象的傷疤。 安徽淮南礦區因地面塌陷,整片村莊淪為湖中的歷史遺跡;山西大同礦區因採煤導致河流改道,大量河道乾涸;湖南冷水江礦區,由於採礦沉陷,出現大量危房,居民不得不舉家外出躲避…... 

安徽淮南礦區堆積的場域,旁邊是正遭淹沒的村莊。圖片來源:Stam Lee。

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節能減排要求提高、能源結構優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主要用煤行業耗煤減少,使得煤炭需求減少,產能過剩問題突出。2012年下半年,煤炭行業開始走下坡路。 

黃金十年後 環境真實成本開始暴露

始於2002年的中國煤炭行業「黃金十年」,讓國有煤企迅速壯大。 十年後,當這些大型煤企陷入巨虧泥潭,昔日被高速發展所掩蓋的整個行業的問題更為集中地暴露出來。 

「挖煤賣資源,挖石燒水泥」的資源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這些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蓬勃發展時,輝煌而不可一世。 然而,隨著煤炭資源枯竭、涉煤產業低迷,所有問題彷彿幾場暴雨後,被成片淹掉的村莊一樣,短時間暴發出來。 大面積的地面塌陷,生態環境退化,各種基礎設施,居民區和耕地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壞,嚴重威脅到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採煤沉陷區日益成為地方經濟的「累贅」,也成了永遠無法彌補的歷史壞賬——佔用了大量耕地和農田。 

採煤塌陷區生態環境退化是全國煤炭資源城市的共性問題,也是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所帶來的真實代價。 直面「煤炭的真實成本」,是討論和實踐中國能源革命和經濟轉型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