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的保育,與其他動、植物保育最大的不同在於——不是蛙類的種類變少了,也不是蛙的踪跡不見了,而是在蛙類的受傷,殘肢、斷腿,令人不忍。
科學史上最著名的蛙類保護案例,是由一群小學生所發起的。地點是位於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廣大丘陵,稱為哥倫比亞盆地。該區土壤肥沃,只是年降雨量約254mm,不足以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
大型土地開發案
1902 年,美國聯邦決定在哥倫比亞盆地建造水庫引水,再建造533 公里長的幹渠引水,2155 公里長的灌溉渠道,灌溉4500 平方公里的農地。這個工程稱為「哥倫比亞盆地計畫」,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農地開發案。中間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到1960 年才完工。這個灌溉區成為美國小麥、大麥主要的產地之一。
1980 年代,科學家已發現蛙類急遽減少,有些種類甚至消失。這包括:臭氧層破壞使輻射線增加,抑制蛙類的活動。酸雨的腐蝕,導致蛙類皮膚的破壞。農藥與殺蟲劑對蝌蚪具有神經性毒害。公路大量建造,使許多路過的蛙類被車擊死亡。蛙類並沒有市場價值,蛙類遽減的現象,沒有受到社會的關注。
尋找虎皮蛙
1990 年,華盛頓州克連布魯克(crambrook)小學,一群4-5 年級的學生辦理科展,要用蛙類介紹「生物與生物多樣性」。他們去找蛙類,沒想到學校、住家附近找不到任何一隻蛙。有些家長幫忙找,也找不到。後來這份科展報告,由介紹蛙類的多樣性,變成為何學校附近找不到蛙類的疑問。
這個疑問,經由在地報紙的刊載。鎮上更多的人出去找蛙類,結果只找到了5 隻,而且都肢體受傷。這些蛙類受傷的照片,登到幾份較大的報紙,受傷的蛙竟比被壓死的蛙更引人注意,一下子受到大眾的討論,為什麼大部分的蛙類不見了,僅存的幾隻蛙都受傷?
華盛頓州政府的專家出面說明,州內的虎皮蛙是以前該州常見的蛙類,應該還有。有了指出名字的物種,更多人出去尋找虎皮蛙,結果一隻也沒找到。連常見的蛙種也沒有了,這引來的更多的議論。
1992年,州政府開始派專家調查。他們才發現1950年代之後,民間已少有虎皮蛙的紀錄。1970年後,博物館內沒有虎皮蛙的標本。這些專家持續調查到1996年,結果沒有虎皮蛙的蹤跡。
蛙類受傷的原因
探討原因,負責調查的專家再經三年審慎的評估,1999 年提出,由於建造輸水圳路。圳路的邊坡不適合蛙類活動,許多蛙類跌傷。圳路邊的水草都被除去,缺乏給蛙類前往的覆蔽。停灌期間,圳路乾涸,導致蝌蚪死亡。
工程建造的目的,經常太狹隘,只為一項功能,沒有考慮其他,專注人類的需求,忘記其他動物的需要。以致工程建設若不留心,倉促而行,對生態破壞愈大。可惜大部分的決策者,大部分的工程師,不懂野生動物,也很少到野外細膩的觀察。關注蛙類消失,與殘存受傷的蛙,竟是單純的小學生。
故事的結局並不是悲劇,這份報告成為保護蛙類的經典,要求水路系統要兼顧生態化的催促。2000 年,他們開始在圳路邊,建造生態池與保留草地,圳路也保持有水的狀態,讓蛙類可以安全進入圳道。殘存的蛙類,因而得到生機。
我多次告訴學生,「工程與生態並不是互相敵對,不是有工程,就沒有生態;工程也可以保護生態。不是有生態,就沒有工程,許多生態劣化區,也需要比較柔性的工程—像種姑婆芋、月桃,或像清淤、保護集水區來復育,慢慢的恢復原來生態的功能。」
我們還有一大段的路要走,現在從景美山下古濕地的保護起步,蛙類棲地的重建,需要非常多的觀察,只有非常少的經費,我們仍默默而行,慢慢的做,因為,真正要改變的是人的心。
科學築夢大現場(3)蛙做的夢是什麼顏色?古溼地復育記
作者:張文亮
繪者:好面(漫畫)、洪千凡(繪圖)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6-09-05
ISBN/ISSN:9789869354578
2013年,一群台大師生在木柵永建國小新校址預定地上,意外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溼地遺跡,從地底的千年花粉與種子、遺址附近的人文地質活動、逐漸湧起想要復育這片古濕地的夢想。
張文亮老師帶領學生以青蛙的故事當做橋梁,用各種蛙類的角度一步步還給溼地原始的面貌,用好多蛙的故事教導學生珍惜人與自然的關係。這趟溼地復育之旅不僅治癒了大地,也撫慰了這些大孩子們的人生課業上的不安與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