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夏日雨季時的面積可達到4,400平方公里。它是稀有的長江江豚的家園,冬季時灘地則是成千上萬鳥兒的首要覓食地,其中包括極度瀕危的西伯利亞鶴。
然而,近年來,這座位於中國東南部江西省的湖泊平均面積正在縮小,冬季水位急劇下降。從日前新華社公布的照片發現,部分地區因乾旱已變成陸地。EcoWatch網站甚至寫道,遊客可直接走在乾涸的湖泊,也可看到漁船擱淺或動物在原本湖泊區上吃草的畫面。
當地政府建議建造一個閘門,以便在冬天的時候把更多水保持在湖裡。但此提案面臨來自中國內外科學家和環保團體的一致反對。反對者表示:閘門本質上是一個水壩,可能對湖泊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並使西伯利亞鶴及其他候鳥進一步走向滅絕。
在夏天的雨季與冬天的旱季,鄱陽湖的水位總會出現劇烈的波動,但是現在人們擔心水位已經失去了平衡。三峽大壩是問題根源之一,它儲存長江上游的水,用於冬季發電,但卻降低附近河道的水位,進而減少鄱陽湖的水量。用於上海等下游城市建設而進行的砂石的開採,也令鄱陽湖的湖床下降,導致更多湖水流失。
根據江西省政府11月的報告,耗資19億美元(約合600億元台幣)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項目是一座長近3公里的水閘,橫跨一條連接鄱陽湖北部邊緣與長江的天然水道。報告中說明,閘門將有助於穩定飲用水供應,促進湖上航運。報告將該項目描述為創造「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生態、一流人居環境」的理想方式。
中國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是幫助監督經濟規劃的政府機構,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審查該提案,環境保護部於11月開始對其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如果高級官員反對,這項建議仍然可能擱淺。
曾做過鄱陽湖的水文研究的阿拉巴馬大學地理學教授,榮休教授戴維·杉克曼(David Shankman)表示,「我認為提出的這個解決方案沒有理解問題的成因,」他補充,「築壩的目的無非是將來會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它可能存在潛在的長期生態問題,例如進一步切斷鄱陽湖對外連結後,將會讓乾旱狀況加劇。」
另有若干科學家在採訪中表示,該項目將不可逆地改變鄱陽湖的季節性洪水脈衝,這一脈衝原本令乾濕季節之間湖水水位漲落達到30英尺,並將遠至青藏高原的沉積物帶入鄱陽湖。
「無論建立什麼,都能夠在冬天淹沒整個系統,」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研究生詹姆斯·伯納姆(James Burnham)說,他研究中國濕地變化如何影響瀕危水禽。水閘門將會讓鄱陽湖冬季原來會露出的灘涂保持淹沒,但這些灘涂中原來生長的植被卻是數百種候鳥關鍵的食物來源。
西伯利亞鶴是江西最著名的鳥類之一,目前估計只剩4000隻,幾乎全在鄱陽湖越冬,因為它是距離西伯利亞最近、冬季不結冰的湖泊 。
伯納姆在近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西伯利亞鶴通常在鄱陽湖灘涂的植被中覓食,2011年冬季異常潮濕,當鄱陽湖的水位在那一年出現增高時,西伯利亞鶴便逃到附近的草洲,但與往常相比,牠們在那一年攝入的卡路里不足。研究還指出,從長期來看,草洲覓食可能會降低族群的繁殖能力。
「這些鳥類沒有什麼其他地方可去,鄱陽湖是最後的最佳地點,」伯納姆說。 「如果這裡不能供牠們棲息,或者變化大到不能再讓牠們使用的程度,你會看到這些物種在野外大批消亡。」除此之外,以鄱陽湖作為越冬地點的還有其他十幾種生存受威脅或瀕危的鳥類,同樣也受到該項目的威脅。
※ 摘錄自紐約時報中文網:鄱陽湖建閘蓄水計劃被指破壞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