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用工程論述來鋪排 請官員打開「全方位的水環境」視野
2016年,南部光9月中下旬兩場颱風前後就灌進了超過1000mm的驚人雨量,水庫灌得飽飽的,整年降雨量也超過2000mm,然而即便如此,2017年3月初,又缺水了!近十年來降雨模式,不下乾死你,要不瞬間強降雨淹死你!面對旱澇兩極的極端氣候,經濟部2017年喊出「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畫,完全承襲過往開發模式,除了工程,還是工程,完全看不出哪裡「前瞻」。
既然經濟部說了「水環境」,那請問:水環境整體架構究竟包含了什麼元素?或許該進一步問:「水環境是什麼東西?」
從天上來的雨水,它會進入不同的地方,高山、原野、都會水泥地…,在地上流的溪流、流動於地下礫石縫隙的伏流水、下滲地底的地下水、自地下湧出地表的湧水…,這些多樣型態的水環境各自以不同方式留住了水,也因此孕育了多樣性生態,更產生了不同的人文。
水環境,是科學的,是美麗的,是生態與人文的總和體。不同的水環境裡,各有留水機制與滯洪功能,因此適地適性的水環境政策是絕對需要的。當公部門在思考水資源政策的時候,就必須先有一個「尊重水環境」的上位政策來引導,才能確保這些水環境原本留水的機制,也才能留住水資源,而防淹的排水措施也必須兼融運用這些水環境的「留水機制」來設計排洪。
經濟部號稱「前瞻」的水環境論述,完全沒有上述的上位政策,繼續過往「花大錢、水泥化」扼殺水環境的工程。彷彿,水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水泥與錢的集合體。
且讓我來說一個故事,說一個被忽視的水資源──湧泉的故事。認識它是因為搶救,瞭解它純屬偶然;整個調查過程很科學,但是,當中卻驚奇不斷,趣味橫生。這才知道,原來湧泉水環境是如此精采!
追湧泉的人
高雄柴山(壽山)下,湧泉口,這群愛玩水的小孩,任你怎麼呼喚,不上岸就是不上岸!沒多久,呼喚孩子離水的爸媽也一起下水了,歡樂聲混著澎湃湧泉響遍了湧泉池的每個角落。岸邊涼亭裡,老人看著、笑著,說著彼時光屁股游泳的往事,我們則是振筆疾書紀錄著這湧泉與人的故事。
高位珊瑚礁石灰岩與沖積層在柴山下孕育出埤塘遍布「水水打狗」的地景。聚落、湧泉產業因此而生。
對於數千年前的平埔族打狗社群而言,湧泉意味著生活與生產,社群因而開展。對於數百年前的漢人而言,這湧泉意味著農業、生存,是地理好、風水佳的寶地。一百多年前,日本人來了,他們發現了柴山湧泉一個特色──恆溫23℃,在無冷藏設備的年代提供了保鮮機制,酪農產業「高雄牧場」於是設立;此外,他們還發現湧泉中含著養生的礦物質,「高雄溫泉」於焉出現。
時至今日,平埔族人離開了,埤塘遍布的水水打狗地景消失了,「高雄溫泉」、「高雄牧場」不見了,矮屋變成大樓,農地變成住宅。人們幾乎忘記湧泉在每段流金歲月裡所寫下的輝煌,更忘了它曾有一個很氣派的名字──「龍巖冽泉」。
然而,這位時空的旅人不曾消失!每年雨季,它試著以氣勢磅礡的出泉聲勢來吸引眾人目光,利用水大將的笑聲來點醒大家,柴山湧泉不曾消失!甚至,悄悄地在角落裡留下遺跡,像是童話裡的麵包屑,引導人們找到回家的路。
龍巖冽泉
昔日柴山東側多處礁岩裂縫有冷泉奔湧而出,汨汨不絕,其中以現柴山北登山口旁的湧泉氣勢最為磅礡。清末恆春不再歸鳳山縣所轄時,《鳳山縣采訪冊》裡將鳳山八景中「瑯嶠潮聲」一景刪除,而增補龍巖洌泉一景,「龍巖冽泉」一詞正式出現史冊。
柴山會與「龍巖冽泉」結緣,始於2005年一個從柴山延伸到山下的工程,工程要開挖龍巖冽泉水池並封埋出泉口,於是我們展開救援行動。最後雖保下龍巖冽泉出泉口,但池中生態因工程已嚴重破壞。2008年第二次美化工程之後,「龍巖冽泉」出泉口與水池底部周圍水泥硬體加厚、加寬,水生生物徹底死絕,每年出泉時間也逐漸減短。
到底,這處柴山下僅存的歷史地景該怎麼辦?任其自生自滅嗎?或者,我們可以為它做點什麼?或許不會成功,但是,我們總得試試看。於是,一群從來沒碰過水資源議題的人就這麼一頭栽了進去,走入水世界裡。
史料引路、科學解密
這股湧泉水哪裡來?最初只是要關注「龍巖冽泉」,豈料,當調查水的出處、去處之後,範圍竟越擴越大,山上山下、礁岩裂縫、水渠與水井…都要調查,地質資料、史料記載、鄉野奇譚、湧泉產業…通通要讀,還要做口述訪查。那時,我好後悔,幹嘛要拍胸豪氣地說要許柴山湧泉一個十年。
然而,耙梳史料、分析數據後,過程越來越有趣。記載中神奇的龍巖吞水,竟然是真,科學上那叫自然形成的短暫滯洪;長達三年的水位調查,數據透露柴山下內惟龍井地區的地底下藏著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即使在2015年5月極旱期,湧水不竭!也驗證史料中過往水水打狗的描述。
這說明一件事,這處山與平原連結的區域,就是一個孕育湧泉與地下水脈的水環境!其低密度的開發確保了這處水環境的保水機制。昔日因水而生的產業,也成為水環境的一環,間接加入保水行列。
湧泉人文──牛奶館的故事
在「龍巖冽泉」東南方不遠處有一處眷村,大多數眷戶都搬走了,軍方拆了部份房舍圍上鐵圍籬,移交國產署進行後續賣地,以填補眷改財務黑洞。圍籬內常被丟棄垃圾,造成環保局的工作負擔。這樣的景象任誰看了都不會想多瞧一眼,但是,吸引我們目光的是圍籬內兩株老木麻黃、一株老欖仁樹。
2014年卻見兩株老木麻黃被軍方以砍頭式修樹給修死了!為了搶救老欖仁,柴山會遂向國產署依法申請非公用空地認養進行綠美化。在這當中也進行口述歷史調查,原來這裏在日治時期是一處牧場,日人發現恆溫23℃的湧泉是牛奶保鮮利器,叫《高雄牧場》,因專生產牛奶,當地住民都稱「牛奶館」。
認養二年之後,牛奶館完全不一樣了,美的像一首詩!因為湧泉所以關注,因為救老樹,所以有行動,也因此挖出湧泉產業──牛奶館的歷史。我們也學會了重要的一課:千萬不要忽視頹圮的角落,故事就在裡頭。
湧泉人文──水泉花與高雄溫泉
柴山湧泉水匯集往南流經牛奶館後,就流至石頭公的水渠。2013年調查時,每到此處生態採樣,就聞到強烈的硫化物氣味,水中還出現白色黏滑的絲狀物,因為家庭廢水未分流,我們都認為就是單純的臭水溝味。然而,文史工作者收集的高雄溫泉資料卻有不同的看法,直指那白色物就是溫泉花,該處在日治時期即設有「高雄溫泉」,當時日人出版的《高雄州地誌》,也有介紹。
究竟是污染物、還是溫泉花?三年來的觀察,我們發現雨季湧泉水量越多,白色絲狀物越多,硫磺氣味也越濃,顯然非污染物。我們將白色絲狀物採樣進行科學分析,其內含物與富含礦物質的溫泉花不同,有細菌、真菌與少數古生菌。口述歷史調查得知以前住民稱這白色絲狀物叫「水泉花」。
有認為,愛河曾叫硫磺水的名稱由來可能之有關,無論是否為真,水泉花裡的確藏著秘密,人文、科學的秘密。我們意識到倘若沒有保護,秘密未解之前即可能會被政府某個水利工程所破壞。
柴山湧泉生態城區
經歷2015年的乾旱,2016年媒體莫不大篇幅報導台北有關「預防乾旱、災害缺水 市府將挖戰備井」新聞;但降水更集中、旱季更明顯的高雄,卻全然沒有對應政策。柴山湧泉調查資料都在在顯示內惟、龍井地區地底下就藏著一個超大的地下水庫。如何確保水脈、維護湧泉,如何妥善管理、明智運用,是面對旱澇兩極端的處境一個未雨綢繆的水資源對策,亦堪稱是高雄乾旱時期的救命水對策。
為了讓生態、水文、文史、產業等深度環境調查得以落實,我們開始進行規劃:(1)生態復育、文史保存為原則;(2)新塑、復舊並陳為手段;(3)由下而上、官民合作的經營團隊組成;(4)承接歷史、運用在地元素、永續利用的產業發展。這就是「柴山湧泉生態城區」的精神、內涵與架構。
「柴山湧泉生態城區」的規劃思考,並非僅限於單點區域,而是將視野拉到更高的大區域發展,也就是從壽山與壽山周邊區域發展去做整體考量。壽山西側是海,東側區域與高度開發都會區銜接,也位於山與愛河之間,這狹長地帶有鼓山路臨山而開,北接左營舊城,南通哈瑪星。
在鼓山路上,我們可以看到跨越台灣史前時代、清朝、日治、國民政府等不同時期的史蹟於遺址。建構壽山東側「鼓山路高雄生態歷史廊道」,成就「北舊城、中湧泉、南興濱」區域規劃願景,於焉形成。
讓湧泉有夢
水,並不想只能從水泥溝渠進入海裡,它也想往土壤下鑽、在石縫間竄流,或者進入到大樹的肚子裡。因此,水環境裡有生態,少了生態,就沒有綠意與生趣;水環境裡有人文,缺了人文,就沒有故事,也沒有文化財;水環境裡有歷史,歷史裡藏著可以讓你避免錯誤的資料。
就如柴山下的湧泉,山與湧泉、人與聚落,怎麼想這都是一幅有特色、可以擘畫未來的美麗圖案;但是,直到現在,潔淨、清涼的湧泉在政府眼裡,是「無用」的水資源!在經濟部號稱前瞻的水環境論述,卻沒有看到任何檢討。
不要再用工程論來鋪排「水環境」的樣子;請轉個念,以「全方位的水環境」來思考對策。民間開始了前階段的「發現」,也開始中段的「發想與築夢」,政府官員們,請跟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