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繼2014年修正後,去(2016)年再預告修訂,一口氣新增201種野生動物,在保育團體的長年呼籲下,更首次納入兩種台灣特有種珊瑚「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都是一發現就屬瀕臨絕種,引發關注。
今(29)日農委會完成「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公告修正,總計新增199種物種,兩種珊瑚都獲保留,寵物市場的熱門物種緬甸蟒,則決定暫不納入名錄。
福爾摩沙偽絲珊瑚(Pseudosiderastrea formosa)主要分布於墾丁萬里桐、台東基翬及蘭嶼椰油村海域,每個族群均少於200個群體。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nthus chiashanensis)主要分布於高雄西子灣柴山海域,少於50個群體。兩者皆因自然擾動、人為活動與開發行為,棲地狀況不良。
自2012年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即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關注這兩種珊瑚的存續問題,籲請林務局儘速納入保育物種。歷經五年的努力,時至2017年,終於傳出好消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除對農委會的公告表示肯定,更期待政府單位未來能確實保護其棲息環境。
繼2014年之後,農委會去(2016)年中再預告修訂「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預計新增201種野生動物,除了國內海洋物種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之外,也新增部分國內寵物市場熱門的物種,例如瑤山鱷蜥、緬甸蟒、豬鼻龜等爬蟲類。
然而,去年12月的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上,委員認為目前金門縣政府對緬甸蟒的保育及管理措施尚屬合宜,因此決議暫不納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後續如面臨保育威脅,將再請金門縣政府與林務局協調處理。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原則兩年檢討、修正一次。此次修訂將自5月1日生效,199種保育類野生物種非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買賣或在公共場所陳列、展示。
附錄名單中其他197種物種,是依據《華盛頓公約》(CITES)第15、16次會員大會修訂列入,如原產國為中國大陸南部及中南半島的三線潮龜、緬甸菱背龜、閉殼龜屬所有種、黃頭廟龜、亞洲山龜、豬鼻龜及婆羅洲河龜。
農委會表示,這些物種於國際上走私量高,對其野生族群生存有極大壓力,且上列部分物種在華盛頓公約規範中,野外族群的貿易(輸出)限額為「零」,因此國際上不會有相關的貿易交易。而日本石龜、雷蛇科所有種、林蚺科所有種等動物因原棲息地土地利用開發嚴重,或與其他外來種的競爭,而有生存威脅。
除新增物種,此次修正也將名錄依據動物種類分為七類(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及其他種類之動物),方便民眾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