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之夏」系列專題之三
前一篇介紹了「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的概念與相關作法,但還得搭配最近剛起跑的需量反應「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制度,才能真正釋放需量反應的節能潛力。歸納各國經驗,需量反應約可削減5~10%的尖峰用電需求,評估全台應有1500~3500MW的潛力。
5月起,台電將試行兩年「需量反應聚合商」制度,由美商EnerNOC與承隆公司合資的「台灣安奈諾克公司」(EnerNOC Taiwan)得標。本文整理「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採訪「台灣安奈諾克公司」(EnerNOC Taiwan)總經理林美真的對談精華,告訴你一般小商家和老百姓如何參與其中?
節目主題:幫忙節電還有錢賺?全台首見「需量反應聚合商」來了!
- 受訪者:台灣安奈諾克公司總經理 林美真(以下簡稱林)
-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高宜凡(以下簡稱高)
高:今夏「缺電」疑雲揮之不去,政府寄望「需量反應」發揮作用。請林總經理幫聽眾們解釋一下什麼是需量反應?對台灣今後的缺電危機能幫上什麼忙?
林:台電電網可分成兩個層面,一是「供應端」,台電過去蓋了很多電廠發電給我們用。所謂需量反應就是備載容量不足的時候,思考是不是能從「需求端」、也就是用戶的用電端(負載端)填補缺口。
台灣近來環保意識抬頭,蓋電廠可能面臨土地取得、供水等問題,加上建廠往往要花5年以上,不管前置投入資本或後續維護保養,費用都很高。可是,剛說的「備載容量不足」時間,每年大概只有100多小時,如果不斷蓋電廠只為了應付一年100多小時的尖峰需求,經濟效益有待商榷。只要用戶端多省點電,尤其在尖峰備載容量不足的時候,就能聚沙成塔、變成一座「虛擬電廠」,把這些(沒用到的)電擠回去賣給台電。
聚合商扮演中間橋樑,助小用戶加入節能行列
高:根據國外的經驗,需量反應的成效有多大?
林:我舉美國跟與韓國兩個例子,美國最大電力公司PJM(賓紐馬跨州聯網)12年前開始採取需量反應用戶群代表,成功地提供了8.6%的尖峰備載容量!而韓國自從2011年遇到跳電,政府就非常有魄力地改變能源交易平台,在過去36個月創造了3.5GW的量(約等同台灣尖峰備載容量的10%),顯示這個機制可以在短期內建立起來。
高:為什麼需要「需量反應聚合商」(Aggregator)的角色?電廠跟用戶之間為何要有一個代理人?
林:需量反應的觀念是美國先開始的,因為美國是個電業非常自由化的市場,在那種環境下,包括工業、商業、甚至家庭用戶,都能加入需量反應。
至於用戶群代表,也就是台灣說的「需量反應聚合商」,這種角色是安奈諾克(EnerNOC)創辦人提出來的,已在全球實施14年(EnerNOC目前在美國需量反應市場市占率達35%,替全球逾超過50個電網提供服務),因為一般小家庭可能沒有方法或工具參與需量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會需要一個用戶群代表,提供他們(小用戶)相關的諮詢、技術輔導、建立需量反應調度的雲端平台。
高:其實需量反應在台灣推很久了(自民國68年起),為什麼一直無法觸及小用戶跟一般大眾?
林:對電廠調度來講,第一步必須先了解用電狀況和主要用電設備,大用戶、譬如科技大廠,本身機電人員專業很夠。因此對台電來說,先找這些大戶做比較容易。可是面臨核一、核二廠退役、核四不商轉等問題,需要更多用戶一起加入。比方中型用戶或傳統產業,儘管專業能力或許不夠,但可藉由用戶群代表來調度、安排,幫助他們加入需量反應的行列。
高:假使我是一個想加入的小商家,要具備什麼條件或前置作業?實際做起來大概是什麼狀況?
林:目前全球經濟不是很好,在這時間點能省一塊錢都很值得。現在加入需量反應是一個很好機會,不需任何投資成本,只要說有意願成為用戶群其中一員,就會有人聯繫、提供技術諮詢、裝設電表及伺服器,所有安裝費皆由台灣安奈諾克公司出。之後還會提供雲端調度軟體,幫用戶掌握每個時點的用電狀況、調度(節能)給台電的容量,可以馬上知道能收到多少(需量反應)回饋金。
基本調度方式是,台電在一個小時前通知我們,我們一個小時後通知用戶開始做。一天最多兩次,每次2~4小時。一般商家能卸載的空間,應該都在「空調」跟「照明」;若是工業用戶,整個工廠系統大概切割成兩個,一個是「產線」用電,另一是「公共設施」或「辦公」用電,如果有急單沒辦法調度,還有公共設施與辦公用電或多或少可擠出一些。每個用戶的調度可按照實際運作,在不影響產能和工作舒適度的前提下,在許可範圍內調度容量給我們。台灣的工業用電每度約2.5~3.1元,商業用戶每度3.1~3.5元,參與需量反應用戶群代表能獲得的回饋金至少每度2~3元以上。
按「每小時」績效計費,用戶毋須擔心罰則
高:萬一本來答應要加入,結果卻沒達成,會不會有罰則?
林:台灣安奈諾克對台電有一定的保證容量(200MW),如果沒有達到,台電會罰我們,不會罰到用戶身上。如果今天用戶沒達標,只是回饋金是變少而已,因為我們付回饋金以「每小時」的績效計算。用戶加入前,我們會派人到現場評估,認為有一個量可調度給我們,假使用戶說好加入4小時,結果前3小時達成率都100%,第4小時剛好有急單進來沒辦法參加,就只有第4個小時沒錢。
高:這次首見的需量反應聚合商制度五月開始試行到2019年四月,台電要求的目標有多少?
林:這個專案是兩年合約,每年調度時數大概100個小時,不過台電有另外編預算,或許會再多採購20~30個小時,因為預期這兩年用電會很艱困。以全球經驗來講,其實200MW並不是一個困難的數字。只是這次時間上確實有挑戰性,因為我們從取得案子到五月一日正式調度,只有不到4個月時間。在此廣邀所有能源用戶,能夠加入我們的用戶群代表專案。
高:目前推廣起來還順利嗎,用戶有什麼疑惑?
林:我們接觸超過兩百家用戶,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加入有什麼好處?需不需要成本?另外考量點是:該怎麼調度?什麼時間調度?可調度多少容量?我們針對這些問題都有提供協助,會請客戶端提供歷史用電資料,根據過去的用電和負載波動,經大數據分析,算出一個案場潛力有多少。
高:類似需量反應聚合商這樣的節能模式,適合什麼樣的產業或用戶?
林:依照EnerNOC在12個國家執行過的經驗,高科技、鋼鐵、紡織、造紙、化工、跟水泥,這些產業能調度的容量比較大,一般商業大樓、量販店、醫院、學校也可加入,只是每個產業可調度的容量不一樣、多或少的不同而已。舉例來說,百貨公司跟量販店的人潮多集中在放假或晚上,那麼一般的白天、也就是台灣尖峰備載最不足的時候,就可考慮調高空調溫度,或關掉其中一台冰水主機,可是送風機還是持續在送。國外很多百貨公司跟量販店都有參與需量反應的實績,端看台灣企業主怎麼想這件事。
然而,參與需量反應除了幫公司賺取額外收益,其實也是種社會責任。如果大家都沒考慮貢獻一點心力,最終導致台灣缺電或限電,造成的影響是全面的。若大家都擠出一些電,台電也不用蓋那麼多電廠,還可延緩電價上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