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商」用電飆不停怎麼辦? 未來當從建築開始省能源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住商」用電飆不停怎麼辦? 未來當從建築開始省能源

「缺電之夏」系列專題之六

2017年06月30日
作者: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猜猜看,《低碳生活部落格》創立10年來瀏覽率最高的是哪篇文章?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因為既非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每年實地參與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相關報導,也非最能在網路社群引戰的川普討論文章,而是一篇探討如何避免住宅西曬的〈省電達人邱繼哲,巧手降溫西曬房〉,光在站內至今便累積近4萬瀏覽人次,若再加上友站分享和其他露出管道應該更多,在一向偏冷門的環保文章裡,可說是難能可貴的人氣文。

而緊追在後的第二名,是隔年發表的〈屋頂隔熱的經濟解決方案〉,同樣探討和建築有關的屋頂隔熱,且兩者發表時間皆正值夏季。無怪乎筆者去年拜訪「台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時,他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每年天氣一熱,就會有人來找我!」直說夏天是他的「旺季」。在缺電流言不斷的今年,大家應該可以很常在各種媒體上看到他。

台灣住商部門用電節節上升,成為「缺電之夏」的不穩定因素。(圖片來源:高宜凡)

台灣住商部門用電節節上升,成為「缺電之夏」的不穩定因素。(圖片來源:高宜凡)

為何大家對建築節能這麼有興趣?因為它是台灣止不住的耗電大戶?還是小老百姓較能從此領域著手?我想兩者都有吧!

2016年各部門用電成長率與總用電增長貢獻度 (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整理

 

能源部門自用

工業部門

運輸部門

農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住宅部門

總計

用電成長率

-0.46%

1.65%

1.04%

0.10%

1.72%

5.46%

2.16%

增長貢獻度

-1.64%

40.68%

0.26%

0.06%

15.34%

45.3%

100%

住宅&服務業耗電猛增,夏季尖峰增幅也大

2016年,全台耗電創下歷史新高的2552.7億度,比2015年增加2.16%。觀察六大用電部門增減幅度,居首的竟是激增5.46%的「住宅」,緊追在後的是「服務業」(1.72%)。再看各部門的用電增長貢獻度,「住宅」再度以45.3%比重超越「工業」部門(40.68%),「服務業」貢獻度亦高達15.34% 。亦即,去年台灣平均每增加10度用電,大約有6度用在住商(住宅&服務業)等建築生活空間內。

另一份資料也發現相同趨勢,能源局整理每年6~9月夏季,台灣整體耗電約比非夏季增加3成,這段日頭赤炎炎的火燒島期間,正是最緊張的缺電恐慌時刻。檢視各部門用電狀況,「工業」部門增幅和整體增幅相去不遠,反倒是「服務業」夏季耗電往上跳了6成,「住宅」成長幅度更逼近7成。


最令人頭痛的夏季尖峰時刻,「住宅」(右)和「服務業」(中)的耗電量增幅最大。(資料來源:能源局)

這代表什麼意思?即是夏季某個熱天午後用電最兇的時候,假使台灣真的「電不夠用」,壓垮全台供電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就是住商建築空間裡的某次用電。換句話說,要解決2017年缺電荒,諸如你我這般微不足道的小老百姓,都得負起部分責任和節能義務,設法止住那條不斷攀升的建築用電曲線。

到賣場吹冷氣腦殘?約束民眾用電更難!

為度過缺電危機,五月底行政院公布「全民節電運動」方案,希望以抑制尖峰用電、設備汰換、空調增溫、酷涼分享、節電獎勵等方法,減少125萬瓩尖峰負載、多爭取3%的備轉容量,其中最受好評的是夏季節電獎勵加碼,獎勵金從每度0.6元增為0.8元,目前已經吸引超過12萬戶登錄,另一套制度「需量管理」,也從每度最高10元提高到12元。

然而,其中一項鼓勵民眾到能源局核定的兩萬家通路門市打卡吹冷氣、憑消費發票抽獎的「酷涼分享」計畫,卻被不少網友戲稱為史上最”腦殘”的節電政策,有人批評開車去百貨公司的油錢都比在家吹冷氣的電費貴,也有人擔心太多人湧入賣場反而讓用電增加,甚至連冷氣都不冷了。

事實上,別國政府也曾推行類似策略,如《低碳生活部落格》近兩年發表的文章〈這個夏天出門消暑去,京都節電對策〉及〈COOLSHARE到SHARE HUB,蘊含社會意義的「空調共用」運動〉,法國因2003年熱浪上萬民眾喪生(多為老年人),也曾推出邀民眾到公共場所避暑的對策。


政府目前端出的夏季節電策略,各界褒貶不一。(資料來源:「全民節電運動」活動網站)

同樣作法在國內外評價兩極,凸顯了一般民眾的用電行為難以管理(或預測)。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之前政府也曾想要求電影院和KTV等場所室內冷氣溫度不得低於26,公告後卻引起不小反彈,有業者擔心冷氣不強吸引不了觀眾,還有民眾覺得「又唱又跳太熱了」。如今政府信誓旦旦今夏要增加3.8萬家的服務業冷氣查核,勸導後仍違反將處2~20萬罰款,恐怕又少不了不滿聲浪。

綠建築+自動化,「無痛」節能才是解方

從上述分析不難察覺兩點,首先,不斷攀升的住商部門(住宅&服務業)用電是政府必須對症下藥的耗能熱點,其次,要求一般民眾服膺節能或改變用電行為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何歷來許多強制節能措施只針對用電大戶或工業廠區,對中小企業或平民百姓則多以宣導為主。

針對數量繁多、又不易控管的住商部門,其實還是有解決方案的。既然多數耗能都發生在建築場域,就該設法提高建築的能源使用效率(節能),並讓建築具備自主綠能(如屋頂太陽能或小型風機),甚至把能源存起來(家戶儲能裝置),並透過自動化智慧軟體(建築能源管理系統),讓生活在裡頭的人在沒有感受到不便的「無痛」狀態下,就能削減建築耗能、降低電網尖峰負載壓力。

這帖解方即是可自動化節能的智慧綠建築,台灣有無推動呢?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2004年發布的「建築技術規則」已提出綠建築專章,要求建築外殼採ENVLOAD及Req指標,2012年再增訂外牆及開窗部位的隔熱與遮陽基準,上述規範適用樓地板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學校、大型空間、和住宿類建物,估計能管理到85%的新蓋建築。

而大家耳熟能詳的綠建築,自2000年公告認證制度後截至2017年3月,國內累計取得標章及候選中的建案共6,332案,平均每年有近400棟參與評選,雖然還是以公共建案居多,但民間參與率從2002年的6%提升至去年的42%。獲得官方認證的綠建築,估計每年合計可省7,350萬噸耗水、節電15.54億度、減少逾60億元的水電支出。為跟上科技潮流,政府後來又增加「智慧建築」認證,此刻有超過200棟建築取得標章及參與評選,未來包括1.2萬戶合宜住宅及公營住宅,都將納入智慧建築的節能規劃。


台灣推動綠建築認證進入第17年,民間參與率逐年提升。(資料來源:內政部)

既然綠建築節能績效如此明顯,政府管制範圍就不用侷限於新設建築或公共建物,尤其對97%都屬既有建物的台灣來說,眾多老舊建物和民間住宅才是住商部門耗能的大黑洞。在筆者參與的幾場節能顧問會議中,許多專家都建議,取得綠建築認證的建案應定期公布耗能資訊,或強制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大型建築,必須配置能源管理系統(BEMS)及自主能源(再生能源或儲能裝置),甚至把建築能耗資訊列入不動產交易程序(類似德國「能源證書」制度),透過資訊揭露和市場機制,讓民眾、建商、設計師、仲介商等角色對建築節能更「有感」。

未來建築樣貌:不只耗能、還會「創能」與「儲能」

不少人覺得綠建築是花錢的奢侈玩意。事實上,即使沒有改裝預算,只要懂得白天關窗擋熱空氣,用昨晚餘冷配合風扇、開啟廁所或廚房的抽風機,就能維持屋內空氣循環和適宜溼度,晚上回家再開窗迎入戶外涼風,就可減少建築的悶熱感和開冷氣頻率,這些都是不花錢就有效果的建築節能手法。

長年在民間傳授綠建築心法的邱繼哲,曾受一家建商委託到大樓視察為何冷氣不冷?一開始以為空調出問題,結果從超高的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才發現,原來管理員為了擋屋外熱氣,關閉空調的進氣功能,結果室內空氣一直循環,導致冷氣也愈來愈不冷。諸如此類的空調誤用現象也常發生在百貨商場等服務業,住商部門的用電當然居高不下。他算過,只要把全台建築外牆隔熱做好,起碼可省下80%空調耗電,如此一來根本不怕什麼缺電荒。

智慧綠建築的確是減少住商耗能的最佳法門,以台達為例,2016年旗下獲得綠建築認證的廠房與商辦大樓,就一共省下1460萬度電,表現最好的美洲總部大樓不但節電280萬度,能源自給自足比例已超過9成,未來將挑戰「淨零耗能」(能源的產出量大於消耗量)目標。而去年三月落成、全台首座引入智慧電網的台北市興隆公宅,經過一年實測發現,只要透過能源可視化、屋頂太陽能、儲能裝置,就能輕鬆省下13%耗電,未來加入需量反應機制還可擴大節能效益。


「零碳建築」除了節能和自主發電,也應具備減碳、儲能、調節電網壓力等多種功能。(資料來源:FROM THOUSANDS TO BILLIONS)

可惜直到今日,綠建築的效益依舊被嚴重低估。根據「世界綠建築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最新報告《FROM THOUSANDS TO BILLIONS》,目前193國繳交的INDC自主貢獻計畫,把建築納入國家減碳計畫的還不到50%,若想達成《巴黎協定》升溫控制目標,建築部門須負起30%的減碳責任,從2030年開始,全世界所有新建築都必須是「零碳建築」(net zero carbon building)程度,到了2050年,整體建築部門排碳量更得完全歸零!

但環顧全球2230億平方米建築面積,目前僅有500棟商業建築和2000戶住宅達到「碳中和」。依照人口持續增加且不斷湧入城市的趨勢,2050年全球建築面積將倍增到4150億平方米,因此從現在起,全球每年至少必須翻修3%(目前不到1%)的既有建物,才有望達成2050年建築部門排碳歸零的目標。

如何運用智慧綠建築抑制漲不停的住商部門耗電?從政府、企業、到民間,都還有許多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