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2日
摘錄自2017年7月2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彰化縣溪州鄉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稻,化肥的使用量是不到慣行農法的1/3,今年(2017年)的一期稻作的收成量達每分地1500公斤,收成量不輸慣行農法,他認為,產量增加與「土壤改良」有關,而他的土壤改良利器就是「稻殼碳化」。
葉豐端為專業稻農,有自己的碾米機和烘稻機,是自產自銷的稻農,他強調「友善土地耕作」。
他說,返鄉種稻今年進入第八年,從第1年每分地收成900台斤溼穀開始,產量逐年上升,今年達到1500台斤,化肥的使用量卻逐年下降,從原本一分地6包綜效肥料,到今年只用1.5包。
他說,產量增加跟「田間管理」有相當大的關係,他的田間管理就是做土壤的改良,讓土壤的有機質保持高水準,他不燒稻草,而是使用「益菌泡水」替代,其次因為自有碾米機,米糠、米殼堆積如山,全都拿來作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