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研討會系列報導(下)
黑嘴端鳳頭燕鷗在全球記錄到的數量不到百隻,各國研究者10日在馬祖舉行「2017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研討會」達成共識,期待台、中、韓保育界能超越政治藩籬攜手合作,成立夥伴網絡平台,分享彼此經驗。
連江縣長:以保育和世界做朋友
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下稱黑嘴端)在之前曾消失逾70年,2000年由台灣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偶然發現,並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小如,向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燕鷗群的專家取得確認,保育界為之振奮,「神話之鳥」稱號不脛而走。
黑嘴端名列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極度瀕危(CR)等級,在國內也名列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全球已知的五個棲地以及發現年代分別為:2000年台灣馬祖列島、2004年中國韭山列島、2008中國五峙山列島、2012年台灣澎湖列島、2016年南韓某座無人島,都位於島嶼,並全數列入保護區。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認為,澎湖列島早期曾有耳聞,因此有可能更早就有黑嘴端到訪。
在保育上,「馬祖列島毋庸置疑具有歷史地位!」美國學者丹尼爾羅比(Daniel D. Roby, Ph.D.)拜訪連江縣產業發展處時明確表示,因此,未來保育應以馬祖列島為精神堡壘,也讓馬祖人以保育鳳頭燕鷗為榮。根據研究人員長期監測,30多座馬祖列島中,有8座島嶼記錄到黑嘴端。
連江縣長劉增應表示,馬祖是熱門的觀光景點,生態是觀光的重點,從黑嘴端帶來的發展可見一斑;未來會持續投注生態研究與保育,以此讓馬祖和全世界做朋友。
2008年開始投入黑嘴端野外調查的台北野鳥學會理事阮錦松,已與當地社群建立夥伴關係,只見所到之處,都有民眾與之打招呼、揮手致意。他也協助傳授台大研究團隊學生監測、繫放技術。他在研討會上表示,黑嘴端全球族群不到百隻,今天趁此機會讓全球了解這些年致力的方向,期待更多人能關注這件事。
選定島嶼招引 分散風險
提到黑嘴端保育研究現況,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博士候選人洪崇航表示,目前選定鐵尖島,運用「社會吸引技術」(social attraction),在島上放假鳥和播音機,以進行觀察研究。由於這座島面積小,因此只架設簡單的觀鳥台,在燕鷗來訪之前,先架設自動照相機拍攝監測。
進行招引的目的也希望分散族群的風險,袁孝維強調,過於集中某個地區,一旦因天災人為干擾殲滅,就難以復原。因此,將視情況選定合適島嶼進行招引,「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不過,中島鼠患頻傳,雖每年移除,仍無法根絕,最後只能放棄在這座島上進行招引。
2016年5月底,西莒蛇山島原有約2600隻的黑嘴端和大鳳頭燕鷗在島上繁殖,6月卻全數棄巢離去。洪崇航解釋,蛇山看似離島,其實海水退去後是陸聯島,能與本島連結,導致很多人、犬、貓干擾,推測可能因此導致繁殖失敗。
這幾年監測的結論,燕鷗繁殖成功率,與初期遭遇外來干擾以及颱風頻率有關;外來干擾如人類撿拾蛋、犬貓、蛇鼠等,而颱風高繁殖成功率就降低。初期25~28天內間若出現棄巢,則繁殖行為就會重新來過,幼鳥出生時正逢7月颱風季,存活機率大減。
至於監測過程發現鐵尖島的燕鷗夜間棄巢的現象,洪崇航推測,島上尚未有貓頭鷹的紀錄,因此可能與鼠類捕食以及大陸船隻晚間放置定置網、使用探照燈有關,但未證實。
另外,台灣兩處棲地都與大鳳頭共域,在食物資源和巢位選擇上,黑嘴端和大鳳頭目前共存的機制為何?都有待持續監測。
馬妞、馬丁一窺黑嘴端遷移範圍
而另一項令學者專家矚目的則是黑嘴端活動範圍以及遷移路徑。透過研究團隊2015~2017年繫放,略知一二。目前初步推估,大鳳頭和黑嘴端族群主要有兩條遷徙路徑,一是經台灣西部飛到菲律賓中部島嶼,另一則是經中國沿岸南下和越南,飛到柬埔寨和寮國等地。
2015年7月第一隻裝戴藍白足旗的黑嘴端,編號A74,連續兩年都重返馬祖讓鳥友拍到,去(2016)年7月連江縣仁愛國小校長王建華再度於馬祖鐵尖島上見到,因為A74是女性,於是命名為馬妞。袁孝維說,現在馬妞重要的使命是讓民眾來馬祖看牠,已具備明星架式。
至於全球第一隻裝上衛星發報器的黑嘴端,則是9周大的C99雄鳥,由王建華校長命名為馬丁,準確度約1公里範圍,最後一筆回報資料是9月24日從山東傳回來的。由於馬丁是幼鳥,按照黑嘴端鳳頭燕鷗習性,親鳥一定隨伺在旁,也就是有可能整個族群是先往北遷徙與其他族群會合。
這筆資料之後就斷了音訊,可能是因幼鳥高死亡率、羽毛長出來遮住訊號、機器品質欠佳等種種因素,而未能收到資料;不過馬丁有上足環,因此或能仰賴賞鳥者注意其足跡。
保育無國界 搭建平台一起保育黑嘴端
最新一筆繁殖棲地的紀錄是在南韓,袁孝維認為,有可能不是南韓唯一的棲地,還須克服種種因素釐清可能的棲息範圍。
至於中國方面,閩江河口是黑嘴端最重要的棲息環境,相關的保育措施則有福建省觀鳥會以及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監測關注;韭山及五峙山列島則由浙江自然博物館進行相關研究調查。
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也就黑嘴端、大鳳頭雜交現象進行遺傳科學的分析;而颱風和漁民撿蛋影響燕鷗最明顯,韭山列島的燕鷗6月產蛋後,漁民就登島撿拾,使得繁殖行為得重來,延後繁殖時間。近年來已經此地列入保護區,減少人為干擾。
為了讓這些保育經驗能有助於黑嘴端族群壯大,幾個國家代表同意搭建網絡、定期資訊分享,並輪流主辦相關的研討會;不但提供實際研究人員參考,也期待透過這些資訊讓民眾關注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的重要性。(系列報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