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林業中心揭幕 揭示「根經濟」與里山依存關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社區林業中心揭幕 揭示「根經濟」與里山依存關係

2017年11月30日
本報2017年11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屏東霧台鄉阿禮部落歷經八八風災衝擊,族人透過環境監測、生態旅遊、整理古謠等, 一步一步藉由原鄉的生態智慧、文化傳承,重新站起來。類似阿禮部落根植於土地,結合文化、創新的「根經濟」,在台灣各地演繹詮釋,農委會林務局則透過「社區林業」計畫陪伴協力。

為了讓台灣多元的里山資本,達到永續利用,進而促使山村經濟復甦,由林務局與屏科大合作成立社區林業中心,28日正式揭牌,宣告邁入「社區林業2.0」時代,也宣示臺灣山村循環經濟告別草創,走向穩健發展時期。


林務局與屏科大合作社區林業中心28日正式揭牌。圖片來源:農委會林務局

林務局自2008年起即與屏科大副教授陳美惠研究團隊合作,協力屏東台24線沿線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並透過創新一、二、三級農業產業價值鏈,在莫拉克風災後陪伴原鄉重建。

社區林業中心的成立,將建構里山「根經濟」的知識資訊體系,提供全台有心發展里山根經濟的社區所需的各種資源。

做法受日本里山工作者肯定 社區林業未來著眼實踐里山

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指出,社區林業今年邁向第16年,超過950個社區和部落自主推動社區林業計畫;過程中林務局也不斷調整,他期盼透過社區林業2.0,讓部落族人重返森林、利用森林,並進行自主管理;在確保森林生態系功能的前提下,使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分享給周邊的社區,「就像幾千年來魯凱族和排灣族之於森林的和諧關係一樣。」

林華慶說,2018年林務局將啟動國土生態保育綠網計畫,除了中央山脈保育軸線,更將往外延伸到高山森林,淺山地區、平原地區到海岸,達成森里川海保育串連,周邊社區部落則以里山精神達成。

受邀與會的日本里山工作者中村伸之致詞時表示,在日本很少看見大學、政府單位及地方社區有如此密切的合作,他曾將林務局、屏科大和在地社區、部落長期耕耘社區林業的案例,分享至日本,引起很大的迴響,也是珍貴的參考經驗。

未來社區林業中心除了協助社區瞭解在地的里山資本,更著重在踐行里山倡議、活絡里山資本於永續產業發展,達到居民自主、生態永續、根植地方特色的「根經濟」。

林務局自2002年起因應國際上林業經營走向與社區結合的趨勢,提出「社區林業計畫」,與不同族群、社區建立夥伴關係。計畫推展至今,全國超過950個社區參與、執行超過2300個社區林業計畫,成為社區參與山林、生態、文化資源保育的基礎,林務局與相關社區更已獲得5座「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

什麼是根經濟?
根經濟(又稱在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環境學家Bill McKibben於2005年所提出;2007年在其著作《Deep Economy: The Wealth of Communities and the Durable Future》(《在地的幸福經濟》)一書中強調,根經濟是一種具備較高的公共及文化內涵,包括有「土地的耕作」、「心智的培育」、「更永續的生產」與「更公平的交易」。
「在地」特色是指透過密切的社區網絡,連結區域資源整合,促進永續發展以創造自己的糧食、能源、文化與娛樂等,藉此兼具地方經濟、文化意涵以及知識教育等等的傳承特性,也就是說,根經濟係指存在於鄉鎮部落之農業特產、工匠技藝、傳統文化、自然環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資產,藉由重新投入參與,連結觀光、文創、設計、行銷等元素,再加上透過創新經營、網路平台等模式推波助瀾。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