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趕年底確認離岸風機19案 專家會議先統一水下噪音規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署趕年底確認離岸風機19案 專家會議先統一水下噪音規範

2017年12月11日
本報2017年12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在今年下半年陸續做完19件離岸風機案的環評初審,並將從本週三(13日)開始,打算在年底前一口氣以三次環評大會來完成一一確認,至於一路審查過程中最受關注的水下噪音問題,由於環保署打算訂出施工期水下噪音評估方法及閾值的共通性規範,因此在11日上午舉行專家會議。

2017-12-11_03-50-28

環署11日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水下噪音評估方法。攝影:賴品瑀。

目前環署與專家傾向比照德國的規範,警戒區750公尺處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dB。而到場的外商,如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達德則表示,要用什麼規範都好,因為他們會以在歐洲施工的標準來台灣工作,只盼環保署提出明確的規範。

「之前千架風機時代都只是紙上談兵。」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直言,表示過去很多該做的調查與規範都沒有提出來,而經濟部卻又要求環保署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環評,因此才會有這樣一路趕到大會要確認通過這些案子前,還在設法討論出這些規範。而面對風機可能最快在明年下半就會正式開始施工,在明年能源局還在進行遴選、競標的程序時,環保署、農委會等相關部會將把握最後時間再討論與調查。

環署在11月底共完成19件離岸風機環評初審,其中多案為第二階段的潛力場址,遭限定要在今年底完成環評,此外,還有其他案子搭上順風車,也在這一波環評中要在年底前完成審查。

雖然由於離岸風機有做過政策環評,因此已有由遠而近、距離白海豚重要棲地1000公尺以上,及為鳥類保護規範等原則,讓個案環評的效率得到提升,但在水下噪音的部分,卻是在審查過程中才逐漸討論實際可行狀況,並逐步加嚴。例如業者原本只願意在「有必要」時才願意啟動降造工法,但為求過關,後來紛紛自願全程減噪,在施工時間、噪音閾值上,也有先審後審的承諾並不統一的狀況,因此環署打算統一,並與業者確認噪音的評估方法。

海洋大學教授許榮均建議,離岸風場在施工打樁的時間,應該以德國(StUK,2011)標準,於警戒區750公尺、必要時1100公尺處進行監測,並以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dB(採單次30秒內平均打樁事件SEL)為標準,監測方式則是比照德國規範,或是採ISO18406,兩者其實幾乎是同樣的。至於基礎調查與營運期間,則可採用歐盟、德國或是英國的規範。

知洋科技總經理湛翔智指出,他認為除了訂出打樁水下噪音閾值,以減少對鯨豚的傷害外,也不能忘記,目前台灣海峽的生態環境,我們瞭解的其實還相當陌生,恐怕在環評制度中的風險考量上,其實連風險影響範圍界定都其實不足,累積效應也沒有任何合理的評估結果。因此他還是建議,應該滾動檢討,政府部門與開發單位必須持續調查海洋生態與監測水下噪音,待真的掌握了生態多樣性及物種豐度後,再談是否要放寬條件與配套措施。

湛翔智認為,早期躉購電價比較高,因此要這些越早開發的風場負擔越多的海洋環境調查成本,也是很合理的,這些資訊及早公開,也是能優化制度,讓大環境變好。

因為風場條件還是各自不同,湛翔智傾向每個開發計畫應該有自己的風險管理措失,自律且公開提出嚴格控制水下噪音的機制,這方面就需要政府提出明確且可行的實施細則。湛翔智坦言,目前國內有水下噪音技術的單位的確不多,環署應該現在就開始設法避免未來球員兼裁判的狀況出現,例如適時開放討論與擴大參與。

環團則仍表達不放心的心情,彰化環盟理事長施月英指出,環署目前只打算處理施工噪音對鯨豚的影響,卻沒有考慮到魚類。但他認為,在風機重鎮的彰化外海有很多的底棲性魚類,從國外的研究可知,像是黑鯛是會因為噪音而窘迫的,如果沒有了魚,沒有了食物來源的鯨豚也不能生存。

再者在過去國光石化案的辯論中,也曾有學者提醒,如果白海豚的棲地遭到分割,恐怕會加速滅亡。施月英指出,雖然目前離岸風機是避開了白海豚的棲地,沒有直接劃開棲地,但噪音還是有可能分散了白海豚族群,在沒有相關調查的狀況下,後天進入大會的就是最近岸的案子,他們實在相當不放心。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