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謎居無定所的東方草鴞 擾動過的草生地有助棲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解謎居無定所的東方草鴞 擾動過的草生地有助棲息

2017年12月27日
本報2017年12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晝伏夜出的神祕草鴞,活動範圍能有多大呢?研究人員透過繫放追蹤,揭露草鴞居無定所的一面,這與過去印象大異其趣;而其活動距離長達36公里,堪稱長距離飛行者、天空的大冒險家!


繫上衛星發報器的草鴞二號。圖片來源:林務局

東方草鴞是台灣已知12種貓頭鷹中唯一在草生地棲息繁殖的留鳥。

台南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這幾年來除了救傷誤種鳥網的猛禽、野鳥,近年來更透過繫放追蹤、紀錄台灣特有亞種東方草鴞的行蹤。研究人員在野放草鴞前,繫上腳環,2014年至今,共繫放23隻草鴞,其中編號77的個體,記錄到其活動範圍長達36公里;另一隻編號38的個體,繫放17天後,於相距20公里處再度捕捉。

編號77的個體,今年分別於高雄、台南、屏東、台南,因中網獲救、重覆捕捉了4次,讓研究人員發現草鴞的活動範圍這麼廣闊。這與過去曾於金門、澎湖等離島記錄到草鴞、長途飛行的印象相符;1975年日本西表島唯一的紀錄,也證實草鴞具有長距離遷徙的能力。這些紀錄促成了草鴞衛星發報器追蹤計畫。

這一年來,在農委會林務局經費支持下,為兩隻草鴞身上裝上約佔體重3%的衛星發報器,並從一隻草鴞傳送的訊息獲得資料。昨(26)日記者會上,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分享初步結論:草鴞喜愛的棲息環境是多樣的地景鑲嵌而成,從幾個日棲地記錄點位得知,草鴞喜愛棲息於小面積草生或農耕地,這點和過去研究指出的大面積草生地的印象相反。


台南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這一年來以衛星發報器追蹤草鴞行蹤。攝影:廖靜蕙

這些日棲點也顯示,在短時間內曾經歷人為耕種、整地或野火焚燒等地貌改變,顯示草鴞對於人為干擾的環境,具有適應和耐受能力。


草鴞喜愛的地形。圖片來源:台南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更出人意表的是,棲息地點距離人類活動以及人工建物,平均約182公尺。另外,對於棲息過的地方,停留短暫幾天飛離後,未見折返重覆利用;研究人員也發現,停棲點間最大距離可達5.3公里,範圍大卻不固定。

另一隻草鴞則因訊號消失無從得知。這也讓研究人員關注草鴞活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險境。例如,常見於草原地景的野火,是幾個國家常見導致幼鳥來不及逃避、草鴞繁殖育雛失敗的主因。而天災,如一場豪雨可能讓原來棲息的草生地變成泥灘地,一夕無處可歸。地景劇烈變動帶來的衝擊,草鴞族群首當其衝。

曾翌碩表示, 2000年幻象戰鬥機掉落新竹外海,開啟預防鳥擊的措施,而草鴞常因掛網而得以讓人們一睹其面貌,增加研究機會。由於學會關注飛安與野生動物的關聯,而與機場合作,協助掛網野鳥救傷,成效令人滿意,不過2000~2009年資料仍顯示草鴞族群數量呈現下降的趨勢,至於原因為何仍是個問號,有太多因素須持續釐清,這也促成民間與林務局合作,解謎東方草鴞。


東方草鴞為台灣特有亞種,又有猴面鷹之稱。圖片來源:林務局

根據歷年紀緣,草鴞除了僅在苗栗、新竹少數縣市未有發現紀錄外,全台均有分布,但是零星的目擊紀錄所能累積的生態資料相當有限。

西拉雅人與「阿多拉多拉」 都是茅草利用高手

目前茅草地是研究人員掌握到草鴞最喜歡的棲息類型,而茅草也是台南西拉雅族利用來蓋茅草屋頂的民族植物,由於都喜愛茅草,西拉雅人對於草鴞相對熟悉。草鴞的西拉雅語音似「阿多拉多拉」。自稱「西拉雅追鷹人」的導演萬俊明,即剪輯4分鐘影片說明西拉雅社群與「阿多拉多拉」的關係。

萬俊明說,西拉雅的獵人在追逐、捕捉野兔、鬼鼠的過程,總會在草原偶然與草鴞相遇,既珍貴稀有,又給人捉摸不定的感受。

他說,西拉雅族傳統茅草屋,是以白茅草蓋屋頂,族人習慣連根「拔」除茅草,隔一段時間後茅草又會長出來,讓草鴞利用作為棲地。現在也不蓋傳統茅草屋,又因人力不足,部分地區以焚燒的方式進行野草管理,燒完之後,茅草逐漸成長。他曾於約80公分高的草叢中見過草鴞族群。

草鴞與西拉雅傳統利用白茅草的方式曾經是緊密的聯結,他在紀錄片中也記錄這段情緣。

草鴞研究有助解開農田生態系保育之道

草鴞、石虎、水雉,都是台灣農田生態系的物種,雖因人為利用方式得到棲息環境,但也因生產、收成過程中,使用不利其生存的化學資材受害。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即指出,台灣有55%保育類野生動物,未受保護區庇護,而是棲息在淺山和平原間的農田環境中,由於大多位處私有土地,保育策略相較於森林生態物種需更加細緻、個別化。

人為土地利用方式吸引了野生動物前來覓食棲息,但有些元素又影響野生動物族群。林華慶期待透過明年啟動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透過與生態熱點的社區建立夥伴關係,透過友善農法的推廣,一同改善、擴大保育效應,經營人與生物宜居的生活環境。

今年林務局與台南市政府、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共同合作進行衛星發報器追蹤研究計畫,不但是台灣首次使用衛星發報器進行野外的動向追蹤,也是國際保育的首次創舉。林務局保育組長夏榮生指出,解答草鴞謎題,有助於了解台灣農田生態系保育之道。


林務局與台南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發表東方草鴞衛星追蹤初步結論。攝影:廖靜蕙

草鴞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農地及周邊地區,以捕食鼠類為主,與其它農田生態系的野生動物一樣深受農藥和毒鼠藥的潛在威脅。去(2016)年取消農地滅鼠藥劑之補助,今年起禁止販售、使用加保扶等4種劇毒農藥,有望緩解包括草鴞在內許多野生動物所面臨的生存困境。非收穫期禁用鳥網、架構建全的救援救傷通報系統,也都有助於改善草鴞生存環境。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