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鼠藥「通殺」毒死瀕危草鴞 鳥會籲停用毒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滅鼠藥「通殺」毒死瀕危草鴞 鳥會籲停用毒餌

2016年12月22日
本報2016年12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鼠滿為患令人頭痛,為了降低鼠量、遠離鼠禍,滅鼠劑似乎最能立竿見影,但這幾年滅鼠劑導致天敵二次中毒事件屢見不鮮,生態系統服務運作也跟著當機。近日,高雄鳥會首次證實草鴞體內殘留滅鼠劑、中毒死亡,再度呼籲政府積極作為,推動友善耕作,停用毒餌,以天敵滅鼠,兼顧生態與生產。

草鴞食安新解:老鼠有害健康 

昨(21)由高雄市野鳥學會及立委邱議瑩召開的記者會,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明,草鴞保育在民間和政府齊心努力下,逐漸了解草鴞生態。今年在燕巢以及旗山中寮山區,共發現三個巢位,位於燕巢的巢位完整記錄母鳥下五顆蛋,其中有三隻成功孵化;幼鳥在成鳥照顧下,長成亞成鳥、健康飛行,之後陸續離巢的過程。

從紀錄影片中可見,公鳥帶回一隻體型約成鳥1/2的老鼠回巢;鳥會調查發現,一個巢位一隻成鳥每晚帶回的老鼠高達6.7隻,最多高達12隻。「草鴞食物內容95%是老鼠,是控制鼠害非常重要的物種。」草鴞在田區鼠害控制扮演重要的角色。

努力存活下來的草鴞,卻因滅鼠藥命懸一線。鳥會在旗山中寮山區巢位曾紀錄母鳥護衛小鳥的畫面,可惜的是不久發現,成鳥死於現場,四隻幼鳥不見蹤影。

倒臥巢位的成鳥,未見明顯外傷,高雄市動保處進行基本解剖,並於肝臟採樣檢驗,內臟呈現出血現象,證實與誤食抗凝血劑有關;體內殘留三種滅鼠成分,分別為可滅鼠0.34ppm、撲滅鼠0.1ppm、及伏滅鼠0.015ppm。

國內第一起證實滅鼠藥致死草鴞。圖片來源:高雄鳥會

根據國外文獻,猛禽肝臟的老鼠藥濃度達到0.1 ppm就可能致死,實際上很多體內濃度低於此即死亡;此次檢出有兩種成分都大於0.1ppm。「若以草鴞每天吃1~2隻老鼠來看,只要吃到幾隻中毒的老鼠,很快就影響其存亡。」林昆海說。

這是國內首次證實死亡草鴞體內含有滅鼠藥的案例。滅鼠週雖已於去(2015)年停辦,不過全過各縣市政府農業單位或環保單位,滅鼠工作持續進行,其高雄市因發現漢他病毒,市府環保局特別加強滅鼠工作,除了環保局發送可滅鼠,農業局也發送伏滅鼠作為滅鼠藥劑。

根據高雄鳥會查詢資料,農地鼠藥共同採購達4千萬以上,這些花費雖然殺死老鼠,也影響其他野生動物、犬貓造成二度傷害,更影響生態系服務功能。記者會提出幾項訴求,包括:

  • 相關單位(農業、環保)應進行全國滅鼠藥的減量與滅鼠的效益評估
  • 提出具體生物防治與滅鼠藥的替代方案,讓農民有所依據
  • 進行草鴞核心棲地與各縣市族群的調查及保護
  • 推動試驗性生態友善防治棲地保護計畫

滅鼠方法多  相準時機比鋪天蓋地用藥有效

這幾年農委會防檢局雖改變作法,但在政策尚未全面施展前,草鴞這類瀕臨滅絕的高階消費者,因誤食中毒致死事件仍層出不窮。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農業降低鼠害的方式很多,鼠藥只是其中一種,還有捕鼠籠等多種方式,甚至傳統捕鼠滅鼠方式,都值得一試。

防檢局馮海東(右)說明滅鼠建議原則。攝影:廖靜蕙

毒鼠劑的特性是使用簡便,成效顯著。1980年開始的全國性滅鼠週,雖於短時間內就達到抑制鼠量的效果,但是2011年開始警覺效益評估的重要,接著調查發現,經過滅鼠週數量看似抑制鼠量,但因鼠輩繁殖速度快,3~6個月後又回到原來的數量。

他說,當鼠害與農業衝突時,必須持續進行,而非每年集中在某個時段進行。因此2015年停止滅鼠週,由農民依個別耕作需求,進行野鼠防治。

鼠藥雖好用,卻易造成老鷹、石虎、蛇這類鼠類天敵二次中毒現象,對生態殺傷力大,尤其天敵族群的恢復相對於老鼠來得慢。馮海東建議從保育角度思考,尋找傳統替代方案,例如捕鼠籠捕捉、移除。若必須使用滅鼠劑,也應於作物危害季節,局部性使用;發現中毒老鼠屍身即移除,避免二次中毒的現象。今年10月,防檢局做了宣傳單張,提供實用的生態防治方法。

馮海東表示,滅鼠行為取決於農民對於個別農作物經濟價值的主觀感受,並非所有作物都會受鼠害影響,只有如玉米這類作物受鼠害影響大;「改變策略就會給生態系成員存活空間。」他建議在這些受害較嚴重的作物,成長週期中的關鍵時期進行保護,會比特定時間鋪天蓋地放滅鼠劑來得有效。

這幾年拍攝草鴞的生態攝影師周建廷觀察則表示,草鴞這類貓頭鷹和老鼠都是夜間活動,會比白天活動的猛禽更能消滅鼠害。

環保署代表表示,環署並未提供任何經費補助地方政府滅鼠,都是地方政府依據區域狀況自行編列預算處理。環境衛生鼠害防治,以居家環境周邊的家鼠為主;環署提出:家鼠不入屋、沒地方吃住三不政策,同時鼓勵以捕鼠器、捕鼠籠取代藥劑。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