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濕地日 迎向永續都市的未來 | 環境資訊中心

2018世界濕地日 迎向永續都市的未來

2018年02月02日
本報2018年2月2日台北訊,郭叡報導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為「永續都市的未來:濕地」(Wetlands for a Sustainable Urban Future),揭示出濕地是都市永續發展的關鍵角色。然而,我國對此的思維仍參差不齊,甚至有濕地仍遭受著各種破壞、開發的壓力,因此未來仍有賴每個人的關注與行動。

澎湖青螺濕地 全景空照(由南向北照)
濕地將是未來都市永續關鍵(澎湖青螺濕地 全景空照)。圖片來源:林長興提供

天災越來越頻繁 都市永續的關鍵在濕地

世界濕地日網站估計,自2016年至2050年,全世界的都市居住人口將從4億成長至6.3億。尤其在氣候變遷影響越趨加劇、人口不斷增加並往都市集中的現今,全世界遭遇到的旱澇問題與資源需求,都是未來都市是否能永續發展的關鍵。

濕地所能提供的各樣功能包含——控制洪災、廢水淨化、經濟效益——這些都是都市永續發展難題的有限解方之一。

控制洪災:非水泥的滯洪池

台灣近年來的降雨集中,使都市排水系統不見得有效發揮,而導致洪災發生。而濕地就如同一塊巨大的海棉,可以吸納大量的雨水,以緩衝空間換取排洪時間,平緩洪峰期間內的部份雨水,進而降低洪災發生的機會。

廢水淨化:天然污水處理場

濕地又被稱作地球之腎,就如家中的濾水器,可以幫都市所產生的污水進行高效的淨化功能。據研究指出,人工濕地對於河川中生活污水的生化需氧量(BOD)、化學需氧量(COD)及氮磷等等物質,去除率皆可以達到70%。而且相對一般的污水處理廠來說,建造一個人工濕地的費用至少便宜一半以上。

經濟效益:渾然天成的觀光景點與天然食堂

濕地因著是豐富的生態系,許多生物皆在此停留,因此每個濕地皆是美麗而獨特的地景,令人留連忘返。同時,濕地不但可生產農作,還孕育著各樣的蝦類、貝類,也為當地居民帶來生計。

與濕地共存,我國思維仍參差不齊

近年來國際上許多都市皆因濕地的好處受益許多。如雪梨的奧林匹克公園,可在不同強度的降雨與逕流情況下,仍能發揮有效的蓄水與排水功能,且每年可收集達8.5億公升的雨水,使當地成為名副其實的「海綿城市」。而在台灣,各個都市對於濕地的思維則不盡相同。

去年在台北,被稱作台北最後尚未開發的淨土——永春陂,在北市府的規劃下成為了台北市第一座都會型濕地公園「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成為連接四獸山麓綠帶的「綠手指」,同時也接起了周遭水系,不但可以為台北稍減夏日熱浪,發揮微氣候調節功能,並可減輕在排水系統在強降雨時的洪峰雨量,未來有望成台北都市中面對氣候變遷調適的防線之一。

另一方方面,台中市政府雖有心整治柳川、綠川,但目的仍以「造景」優先,而非基於與濕地共存的態度。在作法上則運用水泥將整條河川易容,「封印」排入河川的髒污廢水,掩面不看,並在上頭營造所謂的「景觀」、「觀光河道」,著實浪費了原本可以更好的可能性。

台北市首座都會濕地公園: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首座都會濕地公園: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提供

濕地是許多生物得以永續存活的依歸,也會是人類、都市走向永續發展未來的關鍵,即便是不在都市內的台灣濕地,是諸多生物停駐、生存的棲息地,擁有各自各樣的價值,但卻正遭受著各種破壞、開發的壓力,如桃園大潭藻礁、高雄永安茄萣濕地,以及台東知本濕地,這些狀況突顯出台灣與濕地的相處模式絕非完善,世界濕地日只是個提醒濕地重要價值的節日,仍需所有人日常的關注與行動。

2018國際濕地日「永續都市的未來:濕地」。圖片來源:www.worldwetlandsday.org
2018國際濕地日「永續都市的未來:濕地」。圖片來源:www.worldwetlandsday.org

參考資料

作者

郭叡

喜歡不會太甜的甜點,但更喜歡的還是透過各種有趣好玩的方式解決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