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不足 藻礁專家會議還要延續 中油:三接站恐延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資料不足 藻礁專家會議還要延續 中油:三接站恐延遲

2018年03月23日
本報2018年3月2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興建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觀塘工業區工業港需進行環現差、對策檢討、環差的審查,經過兩次初審爭議不斷,23日環保署為此案舉行專家會議,釐清可能對大潭藻礁的影響與因應。不過,各方推薦的學者,對中油所提出的藻礁生態現況資料,多批評資料過於片段不足,部分專家更直言無法據此做出判斷,無法回答開發下去到底有沒有影響。

此專家會議將再開延續會議,中油董事長戴謙表示,如此一來建站的期程勢必會延遲。原本中油計畫6月完成環評、2022年7月配合大潭電廠機組上線展開營運。民間團體則建議,既然各方都批判資料不足,建議下一次會議等農委會的生態調查完成再開,而農委會的生態調查計畫為期一年,今年3月才展開。戴謙對此回應,中油有很多資料,只是簡報的時間不足以呈現全貌,身為學者出身,他理解學者會永遠覺得資料不足,「如果足夠,那就可以得諾貝爾獎了。」

DSC03836

23日環保署為觀塘案的藻礁生態舉辦專家會議,簡報者為中油副總經理方振仁。賴品瑀攝。

批生態資料不足 學者:無法給出答案

參與的專家學者有,開發單位中油推薦的中山大學海洋系宋克義、北市大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許民陽,桃園市府推薦的台大海洋所戴昌鳳、台大生態所李培芬、民間團體推薦的大仁科大生物科技系王志騰、彰師大生物系王瑋龍與農委會推薦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與專案小組的環評委員李錫堤、馬小康、劉小如等人。

李培芬、王志騰、王瑋龍等多位學者皆提出目前的藻礁生態調查資料不足,王瑋龍指出,桃園藻類目前的確還沒有全年系統性的調查。「我們心知肚明,要評估很難,」王志騰認為目前無法給出答案,開發後到底有沒有影響。李培芬指出,中油承諾未來將配合農委會調查成果,但能怎麼調查?若是農委會最後決定保護這塊海岸,中油又將怎麼配合?

戴昌鳳認為大潭藻礁「重生機會渺茫」,20年就已經老化、奄奄一息,雖然當時一直呼籲儘早劃設保護區,到現在狀況更差,反而是東北角的環境較好,正在生長。戴昌鳳認為,大潭藻礁僅能盡量釋放、減輕環境壓力,但做保護的效果恐怕不大。

林幸助認為,應該以大尺度、整個桃園海岸藻礁生態的觀點來評估影響程度,還需要更多量化資料。他也指出到底是想要保護「藻礁礁體」或是「藻礁生態」?兩者所需要的保護策略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若是要為保護「藻礁生態」而抽沙,但可能就讓「藻礁礁體」曝露於風吹浪擊而逐漸侵蝕。另外,對大潭藻礁的殼狀珊瑚碳吸存量,林幸助表示,他曾經做過研究,跟國外其他的殼狀珊瑚是一樣,但比起紅樹林等其他生態其他低,並不會算在是藍碳之一。

邵廣昭指出,雖然中油提出補償保育的對策,但目前國外的確沒有類似案例可以參考。馬小康則認為,若是調整海堤設計,做一個斜角,藉此改變漂沙的方向,復育區有機會營造出叫適合藻礁的生態。

DSC03837

此次專家會議由中油、民間、桃市、農委會建議名單,賴品瑀攝。

民眾程序發言兩小時  還將延會

在會議正式開始前,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等民間團體卻對特定人選是否適任提出質疑。雖然環署綜計處表示,由於專家會議並沒有涉及是否通過的決定權,因此並沒有需要迴避。但潘忠政指出,農委會跟桃市府長久以來都不願意劃設保護區,等於默默的支持此案開發,8位學者的組成不公平,尤其農委會所推薦的林幸助是爭議人物,之前更遭媒體踢爆拿了中油的錢至今不曾正面說明,也曾在現勘時說大潭海岸生態不好,批其為「中油門神」。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也質疑,過去在專案小組林幸助更曾經因為曾經對中油提出建議而迴避了外聘委員一職,如今卻要參與專家會議,民間認為無法信任,更擔憂因此將做出誤導環評小組的結果。

DSC03832

民間團體對特定專家人選相當不滿,以程序發言爭論了約2個小時。賴品瑀攝。

中油由副總經理方振仁報告藻礁生態現況與迴避替代方案、減輕對策。但完成簡報後,民間繼續提出行政程序法,認為林幸助的適任問題未解決前不應該展開討論。此案義務律師陳憲政認為,這次的專家會議是形成處分的一環,獲邀來的專家是廣義定義下的公務員,因此依照第32、33條,林幸助應該迴避。不過環保署則主張,來參與專家會議的學者只是提供諮詢,並不涉及准駁,非屬執行公務,因此不適用該法,仍讓會議繼續進行。

長達約2個小時的爭論中,林幸助始終低頭不發一語,在中場休息受訪時表示,「如果我有問題,我就不會來了。」對於是否適格,林幸助認為自己長期以來的學術成果可供檢視,至於為何先前辭退小組外聘委員今次卻沒有選擇迴避,林幸助表示,環評與專家會議兩者性質並不同。

經此波折,專家展開發言已是兩個多小時後,由於專家陸續離席,主席李堅明在6點前宣告散會,將繼續召開延續會議。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